上甘岭在哪里(介绍上甘岭分几部)
资讯
2024-01-25
72
1. 上甘岭在哪里,介绍上甘岭分几部?
1、《上甘岭》是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争故事片。由沙蒙、林杉执导,高保成、徐林格、刘玉茹等主演。于1956年12月1日上映。2、影片改编自电影文学剧本《二十四天》,讲述了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坚守阵地,与敌人浴血奋战,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
2. 上甘岭战役夺的是什么山?
五圣山
位于朝鲜中部,平康东南约19公里,金化以北约5公里处,海拔1061.7米,南面山脚下,有五个高地犹如张开的五指,在上甘岭战役中双方殊死争夺的597.9和537.7高地就是其中的拇指和食指。五圣山西侧,便是斗流峰和西方山,三山如唇齿相依,形成天然防线。如果斗流峰、西方山失守,五圣山就会陷入三面受敌的险境,要是五圣山失守,那斗流峰、西方山就失去依托,整个中部战线便有全线崩溃的危险。
3. 你可知道当年拍摄上甘岭电影时的一些故事吗?
1、《上甘岭》军事顾问是赵毛臣,他是上甘岭战役中四连指导员,亲自在坑道里指挥战斗的。拍摄电影时,他曾操作郭留诺夫重机枪射击配合录音,因此电影中你听到的重机枪声音都是他打出来的。
2、片中八连连长张忠发的原型并不光是134团七连连长张计发,虽然他们名字差不多。他的原型还包括特功八连连长李保成和四连指导员赵毛臣等人,张忠发当过师长警卫员这段应该取自15军警卫连连长王虏,他曾经是秦军长的警卫员,牺牲在增援上甘岭的路上。饰演张忠发的演员高保成名字和李保成也相近,不过这是巧合。3、师长的原型是时任45师师长崔建功,他是东北军出身,在直罗镇战斗中被红军俘虏,后来成为开国少将。4、最后反击牺牲的通讯员杨德才原型并不是黄继光,而是用胸膛顶住爆破筒和敌人碉堡同归于尽的苗族小战士龙世昌。事实上,整个上甘岭战役中和敌人同归于尽的战斗英雄记录下来的就有38人,仅仅在黄继光牺牲的那天夜里就有四人,除了黄继光之外还有赖发均、龙世昌和欧阳代炎。所以,杨德才的原型也可以说并不止一个。5、卫生员王兰的原型一般认为是王清珍,不过她并没有进入坑道一直在后方工作,坑道里是没有女卫生员的。这一点在电影上映后被很多志愿军老战士指出,但和同样虚构的小松鼠一样,这也是导演为增加艺术感染力所做的设计。也有很多志愿军老战士看了电影之后非常感动,他们认为坑道里有女卫生员很好。6、一排长说的“望梅止渴”故事被他加工过了,事实上曹操的“望梅止渴”并没有吃酸梅这段,不过一排长改编的非常好,让观众听了嘴里都会有酸水。7、乔羽在写《我的祖国》歌词时,导演沙蒙的要求是等什么时候这部电影没人看了,你的歌也有人唱,事实上乔羽做到了。8、《我的祖国》里的那条大河是不是长江?乔羽说是的,之所以不直接说长江,是因为几乎每个人的记忆里家乡都有一条大河,如果具体指到长江就狭隘了。9、《我的祖国》作曲是刘炽,他和乔羽合作过很多次,比如《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第一句“一条大河”非常经典,几乎一听就让人有想流泪的感觉。事实上,这句歌词的旋律来自于抗战歌曲《卢沟问答》的第一句:永定河~~~......10,最关键一条,电影中拍摄的坑道内景是在长影厂的摄影棚拍的,导演将坑道变宽了变高了,条件也变好了。事实上,电影放映后,军事顾问赵毛臣曾被幸存的战友责备:毛臣啊,你呆的坑道是这样的吗?现实中的坑道更窄、更小,人都站不直身体只能挤坐在一起。坑道内空气污浊气味难闻,缺少食物、药品和饮用水,有些重伤员送不下去在坑道里牺牲了。此外,坑道里遭受到的危险比电影中严重很多,战斗也更激烈。电影的原型之一特功八连先后增补过800多人,几乎是一个小团的人数,战后只剩下6个人,原来的八连只剩3人。也就是说,现实的战斗比电影《上甘岭》要残酷很多,很多!4. 三一九高地是上甘岭战役吗?
军事上,山不具名,以海拔的高度来标明,以便于主战官知道这山的高度。319高地,是这座山为海拔319米,无名高地,319高地阻击战,其原型应是铁原阻击战中的一场战斗,1951年6月上旬,发生在在朝鲜战争中的一次防御作战,是第五次战役的组成部分。不是上甘岭战役中的战斗。
5. 上甘岭拍摄地?
在安东地区找到了一个与上甘岭地形极为相似的山头来作为拍摄地点,还铺上了一层从上甘岭捡回来的弹壳。
电影中的重要场景,上甘岭597.9高地上的坑道也是由人工打造。虽然和真正的上甘岭坑道相比没有那么潮湿,电影还是用大量情节反映了当时志愿军战士们断水断粮的恶劣处境。
6. 上甘岭林业局的详细地址?
与伊春市上甘岭区政企合一,(局址)详细地址:黑龙江省伊春市上甘岭区上甘岭大街63号
7. 上甘岭战役释义?
【解释】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上甘岭地区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攻的阵地防御战。1952年10月14日“联合国军”集中六万余人,以夺取上甘岭东西两个高地为目标,发动“金化攻势”。
中国人民志愿军四万余人在严重缺粮、缺水、缺氧和缺弹的情况下,坚守坑道阵地,打退敌军数百次冲击,共歼敌二万五千余人,至11月25日战役胜利结束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
1. 上甘岭在哪里,介绍上甘岭分几部?
1、《上甘岭》是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争故事片。由沙蒙、林杉执导,高保成、徐林格、刘玉茹等主演。于1956年12月1日上映。2、影片改编自电影文学剧本《二十四天》,讲述了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坚守阵地,与敌人浴血奋战,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
2. 上甘岭战役夺的是什么山?
五圣山
位于朝鲜中部,平康东南约19公里,金化以北约5公里处,海拔1061.7米,南面山脚下,有五个高地犹如张开的五指,在上甘岭战役中双方殊死争夺的597.9和537.7高地就是其中的拇指和食指。五圣山西侧,便是斗流峰和西方山,三山如唇齿相依,形成天然防线。如果斗流峰、西方山失守,五圣山就会陷入三面受敌的险境,要是五圣山失守,那斗流峰、西方山就失去依托,整个中部战线便有全线崩溃的危险。
3. 你可知道当年拍摄上甘岭电影时的一些故事吗?
1、《上甘岭》军事顾问是赵毛臣,他是上甘岭战役中四连指导员,亲自在坑道里指挥战斗的。拍摄电影时,他曾操作郭留诺夫重机枪射击配合录音,因此电影中你听到的重机枪声音都是他打出来的。
2、片中八连连长张忠发的原型并不光是134团七连连长张计发,虽然他们名字差不多。他的原型还包括特功八连连长李保成和四连指导员赵毛臣等人,张忠发当过师长警卫员这段应该取自15军警卫连连长王虏,他曾经是秦军长的警卫员,牺牲在增援上甘岭的路上。饰演张忠发的演员高保成名字和李保成也相近,不过这是巧合。3、师长的原型是时任45师师长崔建功,他是东北军出身,在直罗镇战斗中被红军俘虏,后来成为开国少将。4、最后反击牺牲的通讯员杨德才原型并不是黄继光,而是用胸膛顶住爆破筒和敌人碉堡同归于尽的苗族小战士龙世昌。事实上,整个上甘岭战役中和敌人同归于尽的战斗英雄记录下来的就有38人,仅仅在黄继光牺牲的那天夜里就有四人,除了黄继光之外还有赖发均、龙世昌和欧阳代炎。所以,杨德才的原型也可以说并不止一个。5、卫生员王兰的原型一般认为是王清珍,不过她并没有进入坑道一直在后方工作,坑道里是没有女卫生员的。这一点在电影上映后被很多志愿军老战士指出,但和同样虚构的小松鼠一样,这也是导演为增加艺术感染力所做的设计。也有很多志愿军老战士看了电影之后非常感动,他们认为坑道里有女卫生员很好。6、一排长说的“望梅止渴”故事被他加工过了,事实上曹操的“望梅止渴”并没有吃酸梅这段,不过一排长改编的非常好,让观众听了嘴里都会有酸水。7、乔羽在写《我的祖国》歌词时,导演沙蒙的要求是等什么时候这部电影没人看了,你的歌也有人唱,事实上乔羽做到了。8、《我的祖国》里的那条大河是不是长江?乔羽说是的,之所以不直接说长江,是因为几乎每个人的记忆里家乡都有一条大河,如果具体指到长江就狭隘了。9、《我的祖国》作曲是刘炽,他和乔羽合作过很多次,比如《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第一句“一条大河”非常经典,几乎一听就让人有想流泪的感觉。事实上,这句歌词的旋律来自于抗战歌曲《卢沟问答》的第一句:永定河~~~......10,最关键一条,电影中拍摄的坑道内景是在长影厂的摄影棚拍的,导演将坑道变宽了变高了,条件也变好了。事实上,电影放映后,军事顾问赵毛臣曾被幸存的战友责备:毛臣啊,你呆的坑道是这样的吗?现实中的坑道更窄、更小,人都站不直身体只能挤坐在一起。坑道内空气污浊气味难闻,缺少食物、药品和饮用水,有些重伤员送不下去在坑道里牺牲了。此外,坑道里遭受到的危险比电影中严重很多,战斗也更激烈。电影的原型之一特功八连先后增补过800多人,几乎是一个小团的人数,战后只剩下6个人,原来的八连只剩3人。也就是说,现实的战斗比电影《上甘岭》要残酷很多,很多!4. 三一九高地是上甘岭战役吗?
军事上,山不具名,以海拔的高度来标明,以便于主战官知道这山的高度。319高地,是这座山为海拔319米,无名高地,319高地阻击战,其原型应是铁原阻击战中的一场战斗,1951年6月上旬,发生在在朝鲜战争中的一次防御作战,是第五次战役的组成部分。不是上甘岭战役中的战斗。
5. 上甘岭拍摄地?
在安东地区找到了一个与上甘岭地形极为相似的山头来作为拍摄地点,还铺上了一层从上甘岭捡回来的弹壳。
电影中的重要场景,上甘岭597.9高地上的坑道也是由人工打造。虽然和真正的上甘岭坑道相比没有那么潮湿,电影还是用大量情节反映了当时志愿军战士们断水断粮的恶劣处境。
6. 上甘岭林业局的详细地址?
与伊春市上甘岭区政企合一,(局址)详细地址:黑龙江省伊春市上甘岭区上甘岭大街63号
7. 上甘岭战役释义?
【解释】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上甘岭地区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攻的阵地防御战。1952年10月14日“联合国军”集中六万余人,以夺取上甘岭东西两个高地为目标,发动“金化攻势”。
中国人民志愿军四万余人在严重缺粮、缺水、缺氧和缺弹的情况下,坚守坑道阵地,打退敌军数百次冲击,共歼敌二万五千余人,至11月25日战役胜利结束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