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苏轼(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的解释)
资讯
2024-01-06
113
1. 水龙吟苏轼,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的解释?
原文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解释如下:
这首词的上阕主要写杨花的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开头一韵,非同凡响,道出了杨花的性质和际遇。“似花还似非花”:杨花即柳絮。看着柳絮像花又毕竟不是花。艺术手法上显得很“抽象”,但仔细品味琢磨,这“抽象”超出了具体形象,一语道出了柳絮的性质。这一句与欧阳修的“环滁皆山也”可谓异曲同工。一般来讲,艺术要求用形象反映事物。而苏东坡却“反其道而行之”,匠心独运,以“抽象”写出了非同反响的艺术效果。因此,在艺术描写上,“抽象”有“抽象”的妙用。“也无人惜从教坠”,则言其际遇之苦,没有人怜惜这像花又毕竟不是花的柳絮,只有任其坠落,随风而去。“无人惜”是诗人言其飘零无着、不被人爱怜的际遇,也正说明了唯独诗人惜之。一个“惜”字,实在是全篇之“眼”,妙不可言。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这一韵承接上一韵中的“坠”字展开,赋予柳絮以人的性情。“抛家傍路”说杨花的飘忽无着,仔细思量,那柳絮坠离枝头,“抛家”而去,不是很无情吗?可是柳絮“傍路”飘零,却又依依难舍,恋“家”之情跃然纸上。真是“道是无情却有情”!“有思”言其不忍离别的愁思和痛苦。其实,这是诗人的想象,“思量”是“惜”的进一步的深入,使杨花飘忽不定的形态具有了人的情感。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一韵承接上一韵的“有思”,采用拟人的手法,以极其细腻独到的笔致,尽写柳絮飘忽迷离的神态,让人柔肠百转,思绪万千,叹为观止。从上阕“无情有思”开始,诗人便展开想象的羽翼,把杨花比喻为一个思亲少妇,将“有思”具体化、形象化,活脱脱地展示出她的完整形象。这里,“有思”成为思亲少妇的“愁思”。因“愁思”而“萦损柔肠”,因“愁”而“柔”,因“柔”而“损”;“愁思”煎熬则“困”,“困”则“娇眼”“欲开还闭”。思亲少妇的情态被诗人描写、刻画地极其细腻,从而把柳絮随风而坠、时起时落、飘忽迷离、勾魂摄魄的形态,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真乃神来之笔。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少妇“有思”,“有思”的情态也描摹出来。那么少妇为何而思?上阕的最后一韵作了回答:她在思念远方的夫婿。这一韵化用了“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过辽西”的诗意。“梦随风万里”既写少妇之梦,又关合柳絮飘忽迷离,轻盈若梦。愁中入梦,梦里与远在万里的君郎相逢,却被莺儿的啼声惊醒,怎不让人愁更愁,简直让人恼恨了!
纵观上阕是以人状物,虽然是在咏柳絮,却叫人难分诗人是在写柳絮还是写思妇。柳絮与思妇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貌似神合的境界,不禁令人想起了庄子做过的一个梦:“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词的下阕与上阕相呼应主要是写柳絮的归宿,感情色彩更加浓厚。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在上阕“惜”和“愁”的情绪基础上,诗人下阙的头一韵直抒胸腻,“愁”化作“恨”,倾注惜春之情,也是在更深的层次上写柳絮“也无人教坠”的际遇。这一韵应和上阕首韵“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表面上看,因为柳絮像花又毕竟不是花,所以不必去“恨”,应该“恨”的是西园遍地落英,“零落成泥碾作尘”,春去无奈,最可怜惜。然而,细细斟酌,“落红难缀”更反衬出柳絮的“无人惜”的遭际,诗人用这种手法进一步写出了对柳絮独“惜”的情愫。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拂晓的一场春雨过后,那随风飘舞、“抛家傍路”却“无人惜”的柳絮上哪儿去了呢,为何无踪无影,荡然无存了?“一池萍碎”即是回答。看到满池细碎的浮萍,诗人蓦然清醒——原来那沸沸扬扬,满天的飞絮都化作了水上的浮萍。这里,“遗踪何在”是问题,“一池萍碎”是结果,而“晓来雨过”是柳絮化为浮萍的客观条件。柳絮化为了浮萍,用现在的科学观点来看,是不可能的。但诗人“惜”柳絮又不忍看到它凭空消逝的伤感却得到慰藉。何况柳絮坠落,化为浮萍也是当时的“公认”。“遗踪何在”一句写得极好,把诗人对春雨过后,柳絮消失后的心理情态尽写出来,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实属难得。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一韵从柳絮的“遗踪”荡然无存生发,以简洁洗练的句子写出了春光易逝的伤感。虽然花落无情,好景不长,然而春去有“归”:一部分归为尘土,一部分归为流水。即使如此,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柳絮不复存在,大好的春光也随着柳絮的消失一去不复返了。“惜”柳絮,进而“惜”春光,诗人的情感袒露无遗。“春色三分”一句很是别出心裁。把光景分为若干份并不是苏东坡的创造。诗人写这首词之前,许多骚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类似的句子,如“天下三分明夜月,二分无赖是扬州。”、“三分春色两分愁,更一分风雨。”等都是经典名句。但是读者仔细玩味,推敲比较,却不难看出,上述名句都不如苏东坡的语意蕴藉、含蓄、巧妙。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最后一韵,是具有归结性的震撼全篇的点睛之笔。那沸沸扬扬,飘忽迷离的柳絮在诗人的眼里竟然“点点是离人泪”!这一韵照应了上阕“思妇”“愁思”的描写,比喻新奇脱俗,想象大胆夸张,感情深挚饱满,笔墨酣畅淋漓,蕴意回味无穷,真是妙笔神功!
前人对苏东坡的这首“和词”与章质夫的“原唱”孰优孰劣,曾有过争执。归纳起来,观点有三。一说“原唱”优于“和词”,“曲尽杨花妙处”;二说“和词”优于“原唱”,“幽怨缠绵,直是言情,非复赋物”;三说“原唱”与“和词”均为绝唱,“不容妄为轩轾”。究竟如何?先不必妄下结论,还是先来看看章质夫的“原唱”。词曰: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杨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兰帐玉人睡觉,怪青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黏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面对一件艺术珍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点,不同的审美观点获得不同的审美享受,这是正常的。但是当两件同类艺术珍品摆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就有了一个审美价值比较问题,“不容妄为轩轾”是不成立的,必然有个孰优孰劣的评价和选择问题,非此即彼。前面说过,章质夫的这首《水龙吟》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是一篇难得的佳作。然而,只要与苏东坡的这首“和词”加以比较,章质夫的“原唱”就相形见绌了。
大凡诗词,“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因此,只做到形神兼备还不够,必须做到“有境界”。观章质夫的“原唱”,虽然描写细腻生动、气质神韵不凡、“潇洒喜人”,但终归是“织绣功夫”,“喜人”并不感人,因而较之“和词”在“境界”上就大为逊色。苏东坡的“和词”“先乎情”,“以性灵语咏物,以沉著之笔达出”,不仅写了杨花的形、神,而且写景“言情”,在杨花里倾注了自己的深挚情感,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达到了高超的艺术境界,从而获得了永恒的艺术生命。这是章质夫的“原唱”望尘莫及的。
“和词”胜于“原唱”,也突出表现在艺术构思上。“原唱”在总体上没有跳出咏物写景的园囿,而“和词”却别有洞天,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有机地、巧妙地结合起来,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完整的思妇形象,写柳絮的际遇,绾合着思妇的际遇,情景交融,物我一体。这也是“原唱”无法相比的。
在语言艺术特色上,“原唱”虽然精巧灵动,但也不过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令人惊奇和感动的好句子不多。诗词无好句如登山无胜景,终归有些缺憾。而“和词”的语言却新颖别致,舒放自如,并且好句比比皆是。如“似花还似非花”、“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点点是离人泪”等,都是可圈可点、令人称颂的佳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东坡杨花词,和韵而似元唱;章质夫词,元唱而似和韵。”步韵填词,从形式到内容,必然受到原唱的约束和限制,尤其是在“原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的情况下,“和韵”要超越“原唱”实属不易。但苏东坡却举重若轻,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写出了这首“和韵而似元唱”的杰作,真可谓旷世奇才。
从《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这首经典作品中,读者不仅可以领略豪放派词人的婉约风格的一面,体验到苏东坡感情丰富的内心世界,而且这首词独具的艺术魅力,给予读者不尽的审美享受。
2. 水龙吟如何做到花人合一?
苏轼的这首词借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她“随风万里”,梦寻情郎,既是写杨花,又是在写人,花人合一,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
3.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描写了作者在赏心亭上俯瞰江山,感叹世事无常、人生短暂的心情。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赏析:
1. 描写江山:词的上阕主要描写了赏心亭上的美景,通过对江山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恢弘。
2. 抒发情感:词的下阕主要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表达了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对自己前途未卜的忧虑。
3. 运用典故:词中运用了典故,如"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以及对自己前途未卜的忧虑。
4. 运用修辞手法:词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比喻等等,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5. 抒发情感:词中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表达了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对自己前途未卜的忧虑,同时也表达了对祖国的关切和对人民的深情。
总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一首情感深刻、艺术价值极高的词作,展现了辛弃疾卓越的艺术才华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4. 辛弃疾楚天谣?
辛弃疾没有楚天谣的诗,而是有: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词为: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5. 苏轼的水龙吟及赏析?
小舟横截春江,卧看翠壁红楼起.云间笑语,使君高会,佳人半醉.危柱哀弦,艳歌余响,绕云萦水.念故人老大,风流未减,独回首、烟波里.小船在春江上飘荡,像要把春江的水截断,我躺在船里,梦中看那翠壁红楼在岸边耸起.云间笑语不断,朋友在那会客呢,美人影影绰绰也像半醉的样子.乐声哀怨,歌声传的很远,余音袅袅.我想,朋友啊,你都那么大年龄了,还风流不减啊.突然梦醒,回头想想,我还在春江水面上呢. 赏析 苏东坡贬谪黄州时,其好友章质夫曾写《水龙吟》一首,内容是咏杨花的.因为该词写的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因而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赞誉,盛传一时.苏东坡也很喜欢章质夫的《水龙吟》,并和了这首《水龙吟 .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寄给章质夫,还特意告诉他不要给别人看.章质夫慧眼识珠,赞赏不已,也顾不得苏东坡的特意相告,赶快送给他人欣赏,才使得这首千古绝唱得以传世. 这首词的上阕主要写杨花的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开头一韵,非同反响,道出了杨花的性质和际遇.“似花还似非花”:杨花即柳絮.看着柳絮像花又毕竟不是花.艺术手法上显得很“抽象”,但仔细品味琢磨,这“抽象”超出了具体形象,一语道出了柳絮的性质.这一句与欧阳修的“环滁皆山也”可谓异曲同工.一般来讲,艺术要求用形象反映事物.而苏东坡却“反其道而行之”,匠心独运,以“抽象”写出了非同反响的艺术效果.因此,在艺术描写上,“抽象”有“抽象”的妙用.“也无人惜从教坠”,则言其际遇之苦,没有人怜惜这像花又毕竟不是花的柳絮,只有任其坠落,随风而去.“无人惜”是诗人言其飘零无着、不被人爱怜的际遇,也正说明了唯独诗人惜之.一个“惜”字,实在是全篇之“眼”,妙不可言.
6. 水龙吟摩诃池上追游路赏析?
陆游《水龙吟春日游摩诃池》
摩诃池上追游路,红绿参差春晚。②韶光妍媚,海棠如醉,桃花欲暖。③挑菜初闲,禁烟将近,一城丝管。④看金鞍争道,香车飞盖,争先占、新亭馆。⑤ 惆怅年华暗换。黯销魂、雨收云散。⑥镜奁掩月,钗梁拆凤,秦筝斜雁。⑦身在天涯,乱山孤垒,危楼飞观。叹春来只有,杨花和恨,向东风满。【注释】 ①摩诃池:在成都,古蜀中名胜地。②参差(cenci):不齐。③韶光:美好的时光,即春光。④挑菜:宋人以二月二日为挑菜节。禁烟:古“寒食”节有禁火三日的习俗。⑤金鞍:鞍饰珍贵的马。指喻贵家男子。香车:华丽的车辆,指喻闺阁女子。⑥销魂:形容哀伤愁苦惨状,一般用以为离别时形状。雨收云散,意即欢聚后之别离。⑦镜奁:镜匣。掩月:指镜子被套上布或装入匣,不用,犹如一轮满月被遮掩住。钗梁拆凤:钗分,喻分离。斜雁:筝上琴钮排列如雁。【译文】 蜀中旧王宫里的摩诃池,游人如云,摩肩接踵,春色正浓,已是绿肥红瘦之时。暮春的风光仍甚艳丽明媚,海棠开得殷红如醉,桃花色调令人心生暖意。挑菜节已过,寒食清明将临,满城丝管纷纷,奏着“此曲只应天上有”的乐调。只见红男绿女,金鞍香车,争先恐后地意欲先占下新筑的亭台楼馆,尽情享受一下行将逝去的好风光。然而,好景景不常,谁也挽留不住,占不尽的呵!我就深深体味过年华暗换,美事不再的悲哀惆怅的人生境界的,那欢情过后黯然而别的悲伤苦情无法驱去心头。至今我仍对镜中人去,凤钗离分,秦筝尘积的情景记忆犹新啊。如今远离故乡,身在天涯,高楼飞观的华丽和乱山孤垒的荒凉,对我说来,并无什么区别。放眼看去,只觉得可悲叹的是春风吹得满天苦恨,就象那杨花飘荡,弥漫天地间一样。【集评】 清·黄苏:“放翁一生,忧国之心,触处流出,无非一腔忠爱。此词辞虽含蓄,而意极沉痛。盖南渡国步日蹙,而上下安于逸乐,所谓‘一城丝管争占亭馆’也。次阕自叹年华已晚,身安废弃,流落天涯,不能为力也。结句‘恨向东风满’,饶有沉雄郁勃之致,跃跃纸上。”(《蓼园词选》)【总案】 前人评陆游词有“其尤佳者,在苏秦间”(《艺概》),“纤丽处似淮海”(杨慎《词品》)之说,这首《水龙吟》当属近于秦少游词风的作品。但是,略加辨味即不难看出,它清疏而不浓纤,仍还是放翁自己的风格,末句从苏轼《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化出,又翻进一层,渗入了“春愁似海”的韵味,也是显然的。7. 辛弃疾的水龙吟中所抒发的登临意是怎样的思绪?
“登临意”抒发了要去杀敌报国、建立功业的愿望和对于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的悲痛和愤慨.辛弃疾于绍兴32年1162率领北方抗金义军投奔南宋为的是参加南宋军队北伐抗金.但他从南来至创作此词时已有12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里南宋朝廷只让他担任一些维持地方治安之类的官职并没有派他去杀敌陷阵所以作者心中十分失望和愤慨.当他在秋季登上赏心亭时眺望寥廓的天空、悠悠的江水、高耸的山峰看到楼头落日听到断鸿哀鸣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处境他如今流落南方事业无成岁月不待人他急切地希望有用武之地却不能被人理解.词人深感孤独寂寞面对楚天清秋不禁怆然泪下.词中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为他的抒情营造了一种苍凉、空阔的意境。《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词就登临所见挥发,由写景进而抒情,情和景融合无间,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含蓄而又淋漓尽致。虽然出语沉痛悲愤,但整首词的基调还是激昂慷慨的,表现出辛词豪放的风格特色。原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译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
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
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
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
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
1. 水龙吟苏轼,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的解释?
原文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解释如下:
这首词的上阕主要写杨花的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开头一韵,非同凡响,道出了杨花的性质和际遇。“似花还似非花”:杨花即柳絮。看着柳絮像花又毕竟不是花。艺术手法上显得很“抽象”,但仔细品味琢磨,这“抽象”超出了具体形象,一语道出了柳絮的性质。这一句与欧阳修的“环滁皆山也”可谓异曲同工。一般来讲,艺术要求用形象反映事物。而苏东坡却“反其道而行之”,匠心独运,以“抽象”写出了非同反响的艺术效果。因此,在艺术描写上,“抽象”有“抽象”的妙用。“也无人惜从教坠”,则言其际遇之苦,没有人怜惜这像花又毕竟不是花的柳絮,只有任其坠落,随风而去。“无人惜”是诗人言其飘零无着、不被人爱怜的际遇,也正说明了唯独诗人惜之。一个“惜”字,实在是全篇之“眼”,妙不可言。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这一韵承接上一韵中的“坠”字展开,赋予柳絮以人的性情。“抛家傍路”说杨花的飘忽无着,仔细思量,那柳絮坠离枝头,“抛家”而去,不是很无情吗?可是柳絮“傍路”飘零,却又依依难舍,恋“家”之情跃然纸上。真是“道是无情却有情”!“有思”言其不忍离别的愁思和痛苦。其实,这是诗人的想象,“思量”是“惜”的进一步的深入,使杨花飘忽不定的形态具有了人的情感。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一韵承接上一韵的“有思”,采用拟人的手法,以极其细腻独到的笔致,尽写柳絮飘忽迷离的神态,让人柔肠百转,思绪万千,叹为观止。从上阕“无情有思”开始,诗人便展开想象的羽翼,把杨花比喻为一个思亲少妇,将“有思”具体化、形象化,活脱脱地展示出她的完整形象。这里,“有思”成为思亲少妇的“愁思”。因“愁思”而“萦损柔肠”,因“愁”而“柔”,因“柔”而“损”;“愁思”煎熬则“困”,“困”则“娇眼”“欲开还闭”。思亲少妇的情态被诗人描写、刻画地极其细腻,从而把柳絮随风而坠、时起时落、飘忽迷离、勾魂摄魄的形态,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真乃神来之笔。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少妇“有思”,“有思”的情态也描摹出来。那么少妇为何而思?上阕的最后一韵作了回答:她在思念远方的夫婿。这一韵化用了“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过辽西”的诗意。“梦随风万里”既写少妇之梦,又关合柳絮飘忽迷离,轻盈若梦。愁中入梦,梦里与远在万里的君郎相逢,却被莺儿的啼声惊醒,怎不让人愁更愁,简直让人恼恨了!
纵观上阕是以人状物,虽然是在咏柳絮,却叫人难分诗人是在写柳絮还是写思妇。柳絮与思妇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貌似神合的境界,不禁令人想起了庄子做过的一个梦:“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词的下阕与上阕相呼应主要是写柳絮的归宿,感情色彩更加浓厚。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在上阕“惜”和“愁”的情绪基础上,诗人下阙的头一韵直抒胸腻,“愁”化作“恨”,倾注惜春之情,也是在更深的层次上写柳絮“也无人教坠”的际遇。这一韵应和上阕首韵“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表面上看,因为柳絮像花又毕竟不是花,所以不必去“恨”,应该“恨”的是西园遍地落英,“零落成泥碾作尘”,春去无奈,最可怜惜。然而,细细斟酌,“落红难缀”更反衬出柳絮的“无人惜”的遭际,诗人用这种手法进一步写出了对柳絮独“惜”的情愫。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拂晓的一场春雨过后,那随风飘舞、“抛家傍路”却“无人惜”的柳絮上哪儿去了呢,为何无踪无影,荡然无存了?“一池萍碎”即是回答。看到满池细碎的浮萍,诗人蓦然清醒——原来那沸沸扬扬,满天的飞絮都化作了水上的浮萍。这里,“遗踪何在”是问题,“一池萍碎”是结果,而“晓来雨过”是柳絮化为浮萍的客观条件。柳絮化为了浮萍,用现在的科学观点来看,是不可能的。但诗人“惜”柳絮又不忍看到它凭空消逝的伤感却得到慰藉。何况柳絮坠落,化为浮萍也是当时的“公认”。“遗踪何在”一句写得极好,把诗人对春雨过后,柳絮消失后的心理情态尽写出来,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实属难得。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一韵从柳絮的“遗踪”荡然无存生发,以简洁洗练的句子写出了春光易逝的伤感。虽然花落无情,好景不长,然而春去有“归”:一部分归为尘土,一部分归为流水。即使如此,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柳絮不复存在,大好的春光也随着柳絮的消失一去不复返了。“惜”柳絮,进而“惜”春光,诗人的情感袒露无遗。“春色三分”一句很是别出心裁。把光景分为若干份并不是苏东坡的创造。诗人写这首词之前,许多骚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类似的句子,如“天下三分明夜月,二分无赖是扬州。”、“三分春色两分愁,更一分风雨。”等都是经典名句。但是读者仔细玩味,推敲比较,却不难看出,上述名句都不如苏东坡的语意蕴藉、含蓄、巧妙。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最后一韵,是具有归结性的震撼全篇的点睛之笔。那沸沸扬扬,飘忽迷离的柳絮在诗人的眼里竟然“点点是离人泪”!这一韵照应了上阕“思妇”“愁思”的描写,比喻新奇脱俗,想象大胆夸张,感情深挚饱满,笔墨酣畅淋漓,蕴意回味无穷,真是妙笔神功!
前人对苏东坡的这首“和词”与章质夫的“原唱”孰优孰劣,曾有过争执。归纳起来,观点有三。一说“原唱”优于“和词”,“曲尽杨花妙处”;二说“和词”优于“原唱”,“幽怨缠绵,直是言情,非复赋物”;三说“原唱”与“和词”均为绝唱,“不容妄为轩轾”。究竟如何?先不必妄下结论,还是先来看看章质夫的“原唱”。词曰: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杨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兰帐玉人睡觉,怪青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黏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面对一件艺术珍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点,不同的审美观点获得不同的审美享受,这是正常的。但是当两件同类艺术珍品摆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就有了一个审美价值比较问题,“不容妄为轩轾”是不成立的,必然有个孰优孰劣的评价和选择问题,非此即彼。前面说过,章质夫的这首《水龙吟》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是一篇难得的佳作。然而,只要与苏东坡的这首“和词”加以比较,章质夫的“原唱”就相形见绌了。
大凡诗词,“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因此,只做到形神兼备还不够,必须做到“有境界”。观章质夫的“原唱”,虽然描写细腻生动、气质神韵不凡、“潇洒喜人”,但终归是“织绣功夫”,“喜人”并不感人,因而较之“和词”在“境界”上就大为逊色。苏东坡的“和词”“先乎情”,“以性灵语咏物,以沉著之笔达出”,不仅写了杨花的形、神,而且写景“言情”,在杨花里倾注了自己的深挚情感,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达到了高超的艺术境界,从而获得了永恒的艺术生命。这是章质夫的“原唱”望尘莫及的。
“和词”胜于“原唱”,也突出表现在艺术构思上。“原唱”在总体上没有跳出咏物写景的园囿,而“和词”却别有洞天,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有机地、巧妙地结合起来,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完整的思妇形象,写柳絮的际遇,绾合着思妇的际遇,情景交融,物我一体。这也是“原唱”无法相比的。
在语言艺术特色上,“原唱”虽然精巧灵动,但也不过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令人惊奇和感动的好句子不多。诗词无好句如登山无胜景,终归有些缺憾。而“和词”的语言却新颖别致,舒放自如,并且好句比比皆是。如“似花还似非花”、“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点点是离人泪”等,都是可圈可点、令人称颂的佳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东坡杨花词,和韵而似元唱;章质夫词,元唱而似和韵。”步韵填词,从形式到内容,必然受到原唱的约束和限制,尤其是在“原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的情况下,“和韵”要超越“原唱”实属不易。但苏东坡却举重若轻,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写出了这首“和韵而似元唱”的杰作,真可谓旷世奇才。
从《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这首经典作品中,读者不仅可以领略豪放派词人的婉约风格的一面,体验到苏东坡感情丰富的内心世界,而且这首词独具的艺术魅力,给予读者不尽的审美享受。
2. 水龙吟如何做到花人合一?
苏轼的这首词借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她“随风万里”,梦寻情郎,既是写杨花,又是在写人,花人合一,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
3.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描写了作者在赏心亭上俯瞰江山,感叹世事无常、人生短暂的心情。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赏析:
1. 描写江山:词的上阕主要描写了赏心亭上的美景,通过对江山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恢弘。
2. 抒发情感:词的下阕主要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表达了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对自己前途未卜的忧虑。
3. 运用典故:词中运用了典故,如"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以及对自己前途未卜的忧虑。
4. 运用修辞手法:词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比喻等等,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5. 抒发情感:词中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表达了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对自己前途未卜的忧虑,同时也表达了对祖国的关切和对人民的深情。
总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一首情感深刻、艺术价值极高的词作,展现了辛弃疾卓越的艺术才华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4. 辛弃疾楚天谣?
辛弃疾没有楚天谣的诗,而是有: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词为: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5. 苏轼的水龙吟及赏析?
小舟横截春江,卧看翠壁红楼起.云间笑语,使君高会,佳人半醉.危柱哀弦,艳歌余响,绕云萦水.念故人老大,风流未减,独回首、烟波里.小船在春江上飘荡,像要把春江的水截断,我躺在船里,梦中看那翠壁红楼在岸边耸起.云间笑语不断,朋友在那会客呢,美人影影绰绰也像半醉的样子.乐声哀怨,歌声传的很远,余音袅袅.我想,朋友啊,你都那么大年龄了,还风流不减啊.突然梦醒,回头想想,我还在春江水面上呢. 赏析 苏东坡贬谪黄州时,其好友章质夫曾写《水龙吟》一首,内容是咏杨花的.因为该词写的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因而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赞誉,盛传一时.苏东坡也很喜欢章质夫的《水龙吟》,并和了这首《水龙吟 .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寄给章质夫,还特意告诉他不要给别人看.章质夫慧眼识珠,赞赏不已,也顾不得苏东坡的特意相告,赶快送给他人欣赏,才使得这首千古绝唱得以传世. 这首词的上阕主要写杨花的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开头一韵,非同反响,道出了杨花的性质和际遇.“似花还似非花”:杨花即柳絮.看着柳絮像花又毕竟不是花.艺术手法上显得很“抽象”,但仔细品味琢磨,这“抽象”超出了具体形象,一语道出了柳絮的性质.这一句与欧阳修的“环滁皆山也”可谓异曲同工.一般来讲,艺术要求用形象反映事物.而苏东坡却“反其道而行之”,匠心独运,以“抽象”写出了非同反响的艺术效果.因此,在艺术描写上,“抽象”有“抽象”的妙用.“也无人惜从教坠”,则言其际遇之苦,没有人怜惜这像花又毕竟不是花的柳絮,只有任其坠落,随风而去.“无人惜”是诗人言其飘零无着、不被人爱怜的际遇,也正说明了唯独诗人惜之.一个“惜”字,实在是全篇之“眼”,妙不可言.
6. 水龙吟摩诃池上追游路赏析?
陆游《水龙吟春日游摩诃池》
摩诃池上追游路,红绿参差春晚。②韶光妍媚,海棠如醉,桃花欲暖。③挑菜初闲,禁烟将近,一城丝管。④看金鞍争道,香车飞盖,争先占、新亭馆。⑤ 惆怅年华暗换。黯销魂、雨收云散。⑥镜奁掩月,钗梁拆凤,秦筝斜雁。⑦身在天涯,乱山孤垒,危楼飞观。叹春来只有,杨花和恨,向东风满。【注释】 ①摩诃池:在成都,古蜀中名胜地。②参差(cenci):不齐。③韶光:美好的时光,即春光。④挑菜:宋人以二月二日为挑菜节。禁烟:古“寒食”节有禁火三日的习俗。⑤金鞍:鞍饰珍贵的马。指喻贵家男子。香车:华丽的车辆,指喻闺阁女子。⑥销魂:形容哀伤愁苦惨状,一般用以为离别时形状。雨收云散,意即欢聚后之别离。⑦镜奁:镜匣。掩月:指镜子被套上布或装入匣,不用,犹如一轮满月被遮掩住。钗梁拆凤:钗分,喻分离。斜雁:筝上琴钮排列如雁。【译文】 蜀中旧王宫里的摩诃池,游人如云,摩肩接踵,春色正浓,已是绿肥红瘦之时。暮春的风光仍甚艳丽明媚,海棠开得殷红如醉,桃花色调令人心生暖意。挑菜节已过,寒食清明将临,满城丝管纷纷,奏着“此曲只应天上有”的乐调。只见红男绿女,金鞍香车,争先恐后地意欲先占下新筑的亭台楼馆,尽情享受一下行将逝去的好风光。然而,好景景不常,谁也挽留不住,占不尽的呵!我就深深体味过年华暗换,美事不再的悲哀惆怅的人生境界的,那欢情过后黯然而别的悲伤苦情无法驱去心头。至今我仍对镜中人去,凤钗离分,秦筝尘积的情景记忆犹新啊。如今远离故乡,身在天涯,高楼飞观的华丽和乱山孤垒的荒凉,对我说来,并无什么区别。放眼看去,只觉得可悲叹的是春风吹得满天苦恨,就象那杨花飘荡,弥漫天地间一样。【集评】 清·黄苏:“放翁一生,忧国之心,触处流出,无非一腔忠爱。此词辞虽含蓄,而意极沉痛。盖南渡国步日蹙,而上下安于逸乐,所谓‘一城丝管争占亭馆’也。次阕自叹年华已晚,身安废弃,流落天涯,不能为力也。结句‘恨向东风满’,饶有沉雄郁勃之致,跃跃纸上。”(《蓼园词选》)【总案】 前人评陆游词有“其尤佳者,在苏秦间”(《艺概》),“纤丽处似淮海”(杨慎《词品》)之说,这首《水龙吟》当属近于秦少游词风的作品。但是,略加辨味即不难看出,它清疏而不浓纤,仍还是放翁自己的风格,末句从苏轼《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化出,又翻进一层,渗入了“春愁似海”的韵味,也是显然的。7. 辛弃疾的水龙吟中所抒发的登临意是怎样的思绪?
“登临意”抒发了要去杀敌报国、建立功业的愿望和对于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的悲痛和愤慨.辛弃疾于绍兴32年1162率领北方抗金义军投奔南宋为的是参加南宋军队北伐抗金.但他从南来至创作此词时已有12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里南宋朝廷只让他担任一些维持地方治安之类的官职并没有派他去杀敌陷阵所以作者心中十分失望和愤慨.当他在秋季登上赏心亭时眺望寥廓的天空、悠悠的江水、高耸的山峰看到楼头落日听到断鸿哀鸣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处境他如今流落南方事业无成岁月不待人他急切地希望有用武之地却不能被人理解.词人深感孤独寂寞面对楚天清秋不禁怆然泪下.词中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为他的抒情营造了一种苍凉、空阔的意境。《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词就登临所见挥发,由写景进而抒情,情和景融合无间,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含蓄而又淋漓尽致。虽然出语沉痛悲愤,但整首词的基调还是激昂慷慨的,表现出辛词豪放的风格特色。原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译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
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
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
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
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