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魏武帝(他们有哪些历史故事呢)
资讯
2024-02-08
498
1. 秦末魏武帝,他们有哪些历史故事呢?
蚌埠,简称蚌,别称珠城。是安徽省地级市,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地级市,素有禹会诸侯地,淮上明珠城之称。历史上蚌埠出现过很多名人,他们文韬武略,名扬四方。
1.常遇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军中,年仅四十,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追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
2.年羹尧
年羹尧(1679年—1726年),字亮工,号双峰,中国清朝名将。原籍凤阳府怀远县(今属安徽),后改隶汉军镶黄旗,清代康熙、雍正年间人,进士出身,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还被加封太保、一等公,高官显爵集于一身。他运筹帷幄,驰骋疆场,曾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战功。公元1724年(雍正二年)入京时,得到雍正帝特殊宠遇。但翌年十二月,风云骤变,他被雍正帝削官夺爵,列大罪九十二条,于公元1726年(雍正四年)赐自尽。
3.林之望
林之望编
林之望(1811年-1884年),字伯颍,亦字远村,安徽怀远县河街人。为清季末叶本县重要历史名人、诗人、高级官员之一。祖籍福建莆田,明末因避沿海倭寇之乱而内迁,先家凤阳,后来怀远。数代书香门第,所谓“九龙世泽”。祖父晋奎公,以萃科官贵州司马,品学兼优,素为乡里称颂,文章锦绣,收载《本朝百二名家集》,事迹见诸《皇朝经世文编·循吏传》,著有《洗蓬仙馆诗·文集》等。父名士佑,庠生,淡泊明志,隐逸不仕,生平著有《绵汾潇湘诗赋》等。
4.蒋济
蒋济(188年—249年5月18日),字子通,楚国平阿(今安徽省怀远县常坟镇孔岗)人,曹魏重臣,四朝元老。历仕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官至太尉,为曹魏出过不少有价值的建议。 蒋济在汉末出任九江郡吏、扬州别驾。后被曹操聘为丹杨太守,不久升任丞相府主薄,西曹属,成为曹操的心腹谋士。魏文帝继位之后出任右中郎将。魏明帝继位之后出任中护军,封侯关内。曹芳继位之后,出任领军将军,封昌陵亭侯,又任太尉。正始十年(249年),蒋济随司马懿诛杀曹爽之后,晋封都乡侯,同年卒,谥曰景侯。
5.朱能
朱能(1370年-1406年),字士弘,怀远(今安徽怀远)人,明朝初期名将。
朱能早年任燕山中护卫副千户,随燕王征漠北,骁勇善战。他在靖难之役期间夺取北平九门,先后击败耿炳文、李景隆,在灵璧俘虏平安等南军名将,收降十万南军,累功至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成国公,加太子太傅。
永乐四年(1406年),朱能担任征夷将军,征讨安南,不幸病死于军中,追封东平王,谥号武烈。
2. 古代拜大将军有哪些步骤?
简单来说,看时代。
大将军是我国古代常用的武将封号,始于战国,直至清朝,但不同的时期的大将军职权相差极大,有的只是高级武职后缀,有的却是军队最高统帅甚至军政一手抓,拜大将军的步骤也有典型的时代特征。
汉朝以前:庄严隆重“将军”一词的意思就是统军者,春秋时期列国常以卿统军,故称卿为将军,说明他们一军之帅的身份,并不是正式官名。
到战国时期,秦赵燕等国把将军当成正式官名,并且出现了前将军、后将军、上将军这些职务,常以上将军为最高军事武官,比如白起就曾是秦国的上将军。
大将军在战国时期是不如上将军的,但这一情况在秦末出现了逆转,因为日后统一天下的汉国,将大将军定为最高军事武官,其核心事件就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
《史记·淮阴侯列传》载: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
在萧何的劝说下,刘邦决定拜韩信为大将军,他想把韩信叫过来给个大将军印就差不多了,可萧何觉得这样太无礼,为了表示对韩信的尊重,一定要按照礼数来,选个良辰吉时,事先斋戒,然后封坛拜将,这样才行。
萧何本人不是儒生,这套规矩也不是他现创的,显然在此之前正式的拜将流程就是如此。
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而不是上将军,可能是因为项羽曾经当过上将军,而上将军的翻身,要等到隋唐了。
汉朝:使者送印西汉前期大将军并不常置,只在战时临时受封,战毕即除,韩信在垓下之战后被刘邦剥夺军权,封为楚王,显然已经卸任汉朝的大将军;七国之乱时,窦婴被任命为大将军,叛乱平定后即解除。
到汉武帝时期,大将军这个称谓有了一点变化,虽然它仍然是将军的最高称谓,位在三公之上,但却跟最高的行政官职有了勾连,这源于汉武帝的中外朝制度。
鉴于相权过大,汉武帝开始让自己身边的亲信参与决策,分享丞相的行政权。这些人直接对皇帝负责,不需经过丞相,被称为中朝,而以丞相为首的百官则是外朝,朝政大权逐步由外朝转入中朝。
一开始,中朝的首领是汉武帝的小舅子卫青,他的职务正是大将军。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车骑将军青为大将军,诸将皆以兵属大将军,大将军立号而归。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春,卫青率领三万骑兵进攻匈奴,大破匈奴右贤王部,俘虏小王十余人,匈奴人一万多,牲畜达千百万头。得到捷报,汉武帝应该是欣喜若狂的,立刻派人加封卫青为大将军,这是对其战功的褒奖,不过于礼仪来说,已经简略得多。
大将军是军职,所管多为军务,虽然卫青的建议常被汉武帝采纳,但一向谨慎的他并不经常插手内政,此时大将军还算不上中朝领袖。
霍去病崛起后,汉武帝特设大司马,加在卫青和霍去病两人身上,大将军和骠骑将军视为平级。卫霍二人都善于明哲保身,并不恋权,直到汉武帝去世,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名义当政,权力远超丞相,大将军才真正成为中朝领袖。
《文献通考》载:“大将军内秉国政,外则仗钺专征,其权远出丞相之右。”
之后西汉的最高行政官就由丞相变成了大司马大将军,汉成帝后期将大司马由加官转为本官,大将军被废置,大司马成为最高行政官。
东汉初年大将军改为在三公之下,汉和帝时期窦宪任大将军,因为勒石燕然的功绩和外戚的权势,百官联合奏请以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
东汉的大将军开始也不常置,常常是战乱需要或者奖励战功,而且担任者多为外戚,比如汉安帝时期西羌叛乱,外戚邓骘率军出征,班师后出任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也正是汉安帝坏了规矩,始终以外戚耿宝为大将军,且常年在京师处理政务,汉顺帝时期皇后的父、兄、弟相继为大将军,位同三公,大将军走向了西汉大司马的位置了。
东汉开始在大将军之上冠以称号,比如开国功臣景丹为骠骑大将军,还有建威大将军、中军大将军等等。
汉朝以后:诏书任命汉末以后战乱频繁,将军号泛滥成了白菜,大将军也不再具备唯一性,东汉开创的冠号法被发扬光大,各种大将军如征西大将军、安东大将军横空出世,南北朝时侯景更是自封宇宙大将军。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将军已经从唯一的最高武职贬值成了高级武职的尾缀。隋朝时,大将军是统率禁军高级将领,唐朝时被改为了二把手,位居上将军之下。同时从唐朝开始,大将军是武散官的最高级,虽无实权,但听着很威风。
宋朝时大将军已经成为空衔,再无统率军队的权力。但到了明清时期,这一现象又出现了反复,明清时期又像汉朝那样,在战争时期特派大将军统兵,或作为统兵者的后缀,比如徐达、冯胜都担任过大将军,清初豪格也曾为靖远大将军,也都是战后即撤。
很显然,汉朝以后大将军先是从中央到地方,接着又从地方到中央,但职权的变化,基本昭示他们不再需要封坛拜将这种繁琐的程序。
3. 曹操为什么说汉中食之无味?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首先,我们来看下这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个故事的来源。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当年曹操攻打汉中,刘备和曹操陷入胶着状态,就这么一直耗着。但曹操远道而来,粮草供养得从许昌那边调运,路途远又费力。就想着撤兵呢,于是就将当晚的口令定为“鸡肋”,当时的主簿杨修就揣摩出了他的意思:
“以今夜之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也。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结果自以为是的杨修,以扰乱军心为由被杀。不过杨修说的不错,当时的汉中对曹操来说确实是个“鸡肋”。
汉中对曹操而言的确是鸡肋1、汉中是谁的地盘?张鲁,可以说汉中的一草一木都是张鲁苦心经营的。张鲁当时是“五斗米”教的教主,也就是说汉中当时是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大家应该都知道,这种政权十分难以瓦解。即使曹操夺过来,也不好统治,毕竟你管得了我的人,管不了我的心啊!
2、地理位置上,汉中这个地方虽然是个宝地,被崇山峻岭所环抱,对外虽然易守难攻,但对内也是个“牢笼”。
蜀汉对曹操用兵,那也得翻越崇山峻岭啊,出汉中的道路大多都是小道,经常造成粮草不继,交通堵塞。在后来无论是诸葛亮北伐,还是姜维北伐都出现了粮草供养困难的情况。而且汉中远离曹操统治的中原地区,十分难以管理。
所以,汉中这块地方对曹操而言确实是鸡肋。但即使如此,曹操也不是吃亏的主,他不会白白将汉中送给刘备的。
曹操对汉中富人的所作所为曹操将汉中的富人全部迁移到了中原。可以说汉中地区的人口、物资全部被曹操洗劫一空。给刘备留下了个贫穷的汉中。同时在沿途布防,意图将刘备困在汉中。
曹操这么做的效果很明显,在多年以后,诸葛亮上奏的《出师表》中写的“今益州疲敝”,就是这个时候留下来得后遗症。
总结曹操的汉中一战,损失大将夏侯渊,兵马过万。确实显得得不偿失,但曹操能够看到其中的弊端,果断放弃汉中,可见其战略意识高超。
4. 刚强勇猛的代表人物?
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有十位“勇战派”代表人物。
一:项羽
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公元前209年从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巨鹿之战摧毁章邯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后与刘邦争夺天下,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兵败垓下,突围至乌江边自刎。
二:吕布
先后为丁原、董卓的部将,也曾为袁术效力,曾被封为徐州牧,后自成一方势力,于建安三年在下邳被曹操击败并处死。
3:英布
秦末汉前将领与政治人物,曾被项羽封为九江王,汉朝初年被封为淮南王,前196年起兵反汉,失败后被杀。
四:张须陀
隋朝大将。仁寿四年,隋炀帝继位,并州总管、汉王杨谅因不满其兄即位,遂于晋阳起兵反隋炀帝。张须陀又随并州道行军总管杨素平定叛乱,因功加开府。后多次率军平定各地的叛乱,威振东夏,被认为是隋朝柱石。公元616年,张须陀为瓦岗军所败,战死。
五:冉闵
以勇猛著称,民族英雄。350年称帝,国号魏,史称冉魏。352年冉闵突围不遂,为燕王慕容儁所执,斩于遏陉山。
六:史万岁
隋初,因大将军尔朱勣谋反被杀而受牵连,发配敦煌为戍卒。隋开皇三年,秦州,总管窦荣定击突厥,遂至辕门请自效。奉命与突厥单骑比武决胜负,驰斩其一勇士,使突厥军不敢再战而退。每行军作战,身先士卒,善抚部下,将士乐为效力。因其南征北战,屡建战功,遭杨素嫉妒诬陷,被隋文帝冤杀。
七:斛律明月
出身将门,斛律金之子。初任都督,善骑射,号称“落雕都督”。后拜大将军、太傅、右丞相、左丞相,封咸阳王。他骁勇善战,在与北周近20年的争战中,多次指挥作战,均获胜利。他治军严明,身先士卒,不营私利,为部下所敬重。
八:李广
勇武善射。早事萧詧,以敢勇闻。沌口之役,先登力战。及华皎军败,为吴明彻所擒。李广言辞不屈,遂被害。要说李广有谋,那也是在射箭方面,其他还是算了。
九:李存孝
唐末至五代著名的猛将,武艺天下无双,勇力绝人。史书记载“骁勇冠绝,常将骑为先锋,未尝挫败。是十三太保中最出名的一个。古人言“王不过霸,将不过李!”
十:关羽: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襄樊,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曾想迁都以避其锐。后曹操派徐晃前来增援,东吴吕蒙又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又称美髯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
5. 有哪些改变了历史但却没有留下名字的小人物?
历史就是一条大河,能被史书和人民群众记住的往往都是大浪头、大石头和河里大鱼大虾大螃蟹大王八伍的,随波逐流的泥沙很少被关注到。
但是没有这些泥沙,大石头立足不稳、大浪头拍不起来、大鱼大虾大王八的也就没有隐身之处和食物来源。历史是英雄书写的,但是更应该记住小人物们。
看了一些史书之后,觉得我这个观点正确无比,随便举一些例子吧。
比如,卖牛车给老子——也就是生下来就八十岁的那个李耳的人,史载老子看到天下要大变化了,“见周之衰”,就骑着一头青牛一路向西,要出关。然后被守关的长官喜拦住了,不得不留下了写了五千个字,就是《道德经》。
试想,作为被孔子赞誉为龙一般的人物,作为做过国家图书馆馆长的部级干部,能自己去养牛吗?这牛肯定是从百姓手里买来的。所以,卖牛这人对历史尤其是道家学说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当然,牛也很重要,后来到家传说关尹喜和牛都成了仙,不知道卖牛的后来得道没有?
还有两个乞丐,朱元璋早年逃荒,在半路上饿的半死,被两个乞丐救下在一个破庙里,然后把一锅新熬的粥给他全部吃掉了,自觉神清气爽,从此开始了踏平大元的漫漫征程,开创了对后世影视文学有着重要意义的三百年大明王朝!
那么,当初救他的两个乞丐是谁,史书是没有记载的。这事儿也没留下记载,只有相声表演艺术家刘宝瑞先生在考证相声《珍珠翡翠白玉汤》里面做了一些记载,遗憾啊。
6. 秦国一统到三国时代经历多少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 6国.公元前207年,秦国灭亡于秦末农民战争。公元220年~280年为三国时期.所以应该相差430年左右
秦到三国之间的历史
秦始皇传位于秦二世,被楚霸王所灭然后就是楚汉相争,刘邦得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建国称帝经过惠帝、吕后、文帝、景帝等朝休养生息至汉武帝开始开启大汉帝国盛世,直至元帝开始衰落到了,哀帝被王莽篡汉公元9年1月10日王莽建国号新,后来刘秀《汉光武帝》推翻王莽建立东汉,直至桓灵二帝衰败。到了所谓弘农怀王刘辨被董卓所杀以后,就只有最后一个被曹操用来以令诸侯的天子汉献帝刘协了刘协是汉朝的最后一个皇帝。
后来被曹操的儿子曹丕所废(公元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建魏,东汉灭亡。
此后刘备、孙权先后称帝做王,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263年,蜀汉被曹魏所灭,三国时期结束
7. 周勃为什么没有代汉自立?
周勃在平定吕氏一族中是出了大力气的,事后他也被封为右丞相,都说周勃干掉吕氏一族后可以大权独揽,甚至像司马懿那样篡权,代汉自立,可现在根本做不到,周勃的权力比司马懿差太远了,他做不到代汉而立,如果他做了立刻没命,根本做不到的事为什么去做呢!
周勃清除吕氏一族也不是周勃一个人干的,带头的是周勃和陈平,谋划的是整个功勋集团。由于吕雉信任自己的娘家人,导致吕氏一族权倾朝野,以前跟刘邦打天下的功臣被排挤到了一边,被冷落了权力的蛋糕。吕雉一死,剩下的吕氏族人都是太渣了,功勋集团为了抢回权力,就由周勃陈平带头,大家商量策划了这次政变,说白了周勃就是冲锋陷阵的,陈平是出谋划策的,大家背后支持,政变相当成功,干掉吕氏一族,大家重新分到了权力。周勃成了右丞相,陈平成了左丞相,其他人也奖赏做了官。这时的周勃走到了人生巅峰,可比司马懿差远了,魏国后期,司马懿已经独揽军政事务,权力第一人,你周勃只是个右丞相而已,你根本做不到大权独揽,别说你周勃斗不过其他人了,精于阴谋算计的陈平一旦发现你周勃有企图,随时玩死你周勃呢,玩智商你斗不过陈平,权力你更是远比不上司马懿,你周勃凭什么资格代汉自立呢,不要命傻瓜才会做,毕竟当时的环境,周勃根本没有实力代汉自立,凭一个右丞相差太远了!
关键被大家拥立的汉文帝刘恒可不是一般人啊,是有心机的大人,而司马懿面对的魏国君主是小孩,智商手段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你周勃玩不过刘恒啊!刘恒做了皇帝后,可就是防着周勃陈平一手呢,既要用周勃也防范周勃。后来刘恒就整周勃,周勃知道了危险,也明白逃不过,就交出财产,退休回家算了。可是退休了,刘恒也没放过周勃,有人告诉刘恒周勃谋反,这当然是瞎说的,可刘恒没放过周勃,把他下狱了,还是薄太后出面求情,周勃才被放了出来,最后得以善终,所以周勃连活着都困难,还想代汉自立,纯粹白日做梦呢!刘邦都说周勃重厚轻文,说白了周勃这个人重道义,可说到文化和搞阴谋算计就差远了,跟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智商相差太远了,当权臣那可是需要高智商的,周勃实在不行啊,当个忠臣就很好,当个逆臣太为难周勃了!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
1. 秦末魏武帝,他们有哪些历史故事呢?
蚌埠,简称蚌,别称珠城。是安徽省地级市,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地级市,素有禹会诸侯地,淮上明珠城之称。历史上蚌埠出现过很多名人,他们文韬武略,名扬四方。
1.常遇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军中,年仅四十,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追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
2.年羹尧
年羹尧(1679年—1726年),字亮工,号双峰,中国清朝名将。原籍凤阳府怀远县(今属安徽),后改隶汉军镶黄旗,清代康熙、雍正年间人,进士出身,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还被加封太保、一等公,高官显爵集于一身。他运筹帷幄,驰骋疆场,曾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战功。公元1724年(雍正二年)入京时,得到雍正帝特殊宠遇。但翌年十二月,风云骤变,他被雍正帝削官夺爵,列大罪九十二条,于公元1726年(雍正四年)赐自尽。
3.林之望
林之望编
林之望(1811年-1884年),字伯颍,亦字远村,安徽怀远县河街人。为清季末叶本县重要历史名人、诗人、高级官员之一。祖籍福建莆田,明末因避沿海倭寇之乱而内迁,先家凤阳,后来怀远。数代书香门第,所谓“九龙世泽”。祖父晋奎公,以萃科官贵州司马,品学兼优,素为乡里称颂,文章锦绣,收载《本朝百二名家集》,事迹见诸《皇朝经世文编·循吏传》,著有《洗蓬仙馆诗·文集》等。父名士佑,庠生,淡泊明志,隐逸不仕,生平著有《绵汾潇湘诗赋》等。
4.蒋济
蒋济(188年—249年5月18日),字子通,楚国平阿(今安徽省怀远县常坟镇孔岗)人,曹魏重臣,四朝元老。历仕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官至太尉,为曹魏出过不少有价值的建议。 蒋济在汉末出任九江郡吏、扬州别驾。后被曹操聘为丹杨太守,不久升任丞相府主薄,西曹属,成为曹操的心腹谋士。魏文帝继位之后出任右中郎将。魏明帝继位之后出任中护军,封侯关内。曹芳继位之后,出任领军将军,封昌陵亭侯,又任太尉。正始十年(249年),蒋济随司马懿诛杀曹爽之后,晋封都乡侯,同年卒,谥曰景侯。
5.朱能
朱能(1370年-1406年),字士弘,怀远(今安徽怀远)人,明朝初期名将。
朱能早年任燕山中护卫副千户,随燕王征漠北,骁勇善战。他在靖难之役期间夺取北平九门,先后击败耿炳文、李景隆,在灵璧俘虏平安等南军名将,收降十万南军,累功至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成国公,加太子太傅。
永乐四年(1406年),朱能担任征夷将军,征讨安南,不幸病死于军中,追封东平王,谥号武烈。
2. 古代拜大将军有哪些步骤?
简单来说,看时代。
大将军是我国古代常用的武将封号,始于战国,直至清朝,但不同的时期的大将军职权相差极大,有的只是高级武职后缀,有的却是军队最高统帅甚至军政一手抓,拜大将军的步骤也有典型的时代特征。
汉朝以前:庄严隆重“将军”一词的意思就是统军者,春秋时期列国常以卿统军,故称卿为将军,说明他们一军之帅的身份,并不是正式官名。
到战国时期,秦赵燕等国把将军当成正式官名,并且出现了前将军、后将军、上将军这些职务,常以上将军为最高军事武官,比如白起就曾是秦国的上将军。
大将军在战国时期是不如上将军的,但这一情况在秦末出现了逆转,因为日后统一天下的汉国,将大将军定为最高军事武官,其核心事件就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
《史记·淮阴侯列传》载: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
在萧何的劝说下,刘邦决定拜韩信为大将军,他想把韩信叫过来给个大将军印就差不多了,可萧何觉得这样太无礼,为了表示对韩信的尊重,一定要按照礼数来,选个良辰吉时,事先斋戒,然后封坛拜将,这样才行。
萧何本人不是儒生,这套规矩也不是他现创的,显然在此之前正式的拜将流程就是如此。
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而不是上将军,可能是因为项羽曾经当过上将军,而上将军的翻身,要等到隋唐了。
汉朝:使者送印西汉前期大将军并不常置,只在战时临时受封,战毕即除,韩信在垓下之战后被刘邦剥夺军权,封为楚王,显然已经卸任汉朝的大将军;七国之乱时,窦婴被任命为大将军,叛乱平定后即解除。
到汉武帝时期,大将军这个称谓有了一点变化,虽然它仍然是将军的最高称谓,位在三公之上,但却跟最高的行政官职有了勾连,这源于汉武帝的中外朝制度。
鉴于相权过大,汉武帝开始让自己身边的亲信参与决策,分享丞相的行政权。这些人直接对皇帝负责,不需经过丞相,被称为中朝,而以丞相为首的百官则是外朝,朝政大权逐步由外朝转入中朝。
一开始,中朝的首领是汉武帝的小舅子卫青,他的职务正是大将军。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车骑将军青为大将军,诸将皆以兵属大将军,大将军立号而归。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春,卫青率领三万骑兵进攻匈奴,大破匈奴右贤王部,俘虏小王十余人,匈奴人一万多,牲畜达千百万头。得到捷报,汉武帝应该是欣喜若狂的,立刻派人加封卫青为大将军,这是对其战功的褒奖,不过于礼仪来说,已经简略得多。
大将军是军职,所管多为军务,虽然卫青的建议常被汉武帝采纳,但一向谨慎的他并不经常插手内政,此时大将军还算不上中朝领袖。
霍去病崛起后,汉武帝特设大司马,加在卫青和霍去病两人身上,大将军和骠骑将军视为平级。卫霍二人都善于明哲保身,并不恋权,直到汉武帝去世,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名义当政,权力远超丞相,大将军才真正成为中朝领袖。
《文献通考》载:“大将军内秉国政,外则仗钺专征,其权远出丞相之右。”
之后西汉的最高行政官就由丞相变成了大司马大将军,汉成帝后期将大司马由加官转为本官,大将军被废置,大司马成为最高行政官。
东汉初年大将军改为在三公之下,汉和帝时期窦宪任大将军,因为勒石燕然的功绩和外戚的权势,百官联合奏请以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
东汉的大将军开始也不常置,常常是战乱需要或者奖励战功,而且担任者多为外戚,比如汉安帝时期西羌叛乱,外戚邓骘率军出征,班师后出任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也正是汉安帝坏了规矩,始终以外戚耿宝为大将军,且常年在京师处理政务,汉顺帝时期皇后的父、兄、弟相继为大将军,位同三公,大将军走向了西汉大司马的位置了。
东汉开始在大将军之上冠以称号,比如开国功臣景丹为骠骑大将军,还有建威大将军、中军大将军等等。
汉朝以后:诏书任命汉末以后战乱频繁,将军号泛滥成了白菜,大将军也不再具备唯一性,东汉开创的冠号法被发扬光大,各种大将军如征西大将军、安东大将军横空出世,南北朝时侯景更是自封宇宙大将军。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将军已经从唯一的最高武职贬值成了高级武职的尾缀。隋朝时,大将军是统率禁军高级将领,唐朝时被改为了二把手,位居上将军之下。同时从唐朝开始,大将军是武散官的最高级,虽无实权,但听着很威风。
宋朝时大将军已经成为空衔,再无统率军队的权力。但到了明清时期,这一现象又出现了反复,明清时期又像汉朝那样,在战争时期特派大将军统兵,或作为统兵者的后缀,比如徐达、冯胜都担任过大将军,清初豪格也曾为靖远大将军,也都是战后即撤。
很显然,汉朝以后大将军先是从中央到地方,接着又从地方到中央,但职权的变化,基本昭示他们不再需要封坛拜将这种繁琐的程序。
3. 曹操为什么说汉中食之无味?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首先,我们来看下这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个故事的来源。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当年曹操攻打汉中,刘备和曹操陷入胶着状态,就这么一直耗着。但曹操远道而来,粮草供养得从许昌那边调运,路途远又费力。就想着撤兵呢,于是就将当晚的口令定为“鸡肋”,当时的主簿杨修就揣摩出了他的意思:
“以今夜之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也。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结果自以为是的杨修,以扰乱军心为由被杀。不过杨修说的不错,当时的汉中对曹操来说确实是个“鸡肋”。
汉中对曹操而言的确是鸡肋1、汉中是谁的地盘?张鲁,可以说汉中的一草一木都是张鲁苦心经营的。张鲁当时是“五斗米”教的教主,也就是说汉中当时是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大家应该都知道,这种政权十分难以瓦解。即使曹操夺过来,也不好统治,毕竟你管得了我的人,管不了我的心啊!
2、地理位置上,汉中这个地方虽然是个宝地,被崇山峻岭所环抱,对外虽然易守难攻,但对内也是个“牢笼”。
蜀汉对曹操用兵,那也得翻越崇山峻岭啊,出汉中的道路大多都是小道,经常造成粮草不继,交通堵塞。在后来无论是诸葛亮北伐,还是姜维北伐都出现了粮草供养困难的情况。而且汉中远离曹操统治的中原地区,十分难以管理。
所以,汉中这块地方对曹操而言确实是鸡肋。但即使如此,曹操也不是吃亏的主,他不会白白将汉中送给刘备的。
曹操对汉中富人的所作所为曹操将汉中的富人全部迁移到了中原。可以说汉中地区的人口、物资全部被曹操洗劫一空。给刘备留下了个贫穷的汉中。同时在沿途布防,意图将刘备困在汉中。
曹操这么做的效果很明显,在多年以后,诸葛亮上奏的《出师表》中写的“今益州疲敝”,就是这个时候留下来得后遗症。
总结曹操的汉中一战,损失大将夏侯渊,兵马过万。确实显得得不偿失,但曹操能够看到其中的弊端,果断放弃汉中,可见其战略意识高超。
4. 刚强勇猛的代表人物?
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有十位“勇战派”代表人物。
一:项羽
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公元前209年从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巨鹿之战摧毁章邯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后与刘邦争夺天下,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兵败垓下,突围至乌江边自刎。
二:吕布
先后为丁原、董卓的部将,也曾为袁术效力,曾被封为徐州牧,后自成一方势力,于建安三年在下邳被曹操击败并处死。
3:英布
秦末汉前将领与政治人物,曾被项羽封为九江王,汉朝初年被封为淮南王,前196年起兵反汉,失败后被杀。
四:张须陀
隋朝大将。仁寿四年,隋炀帝继位,并州总管、汉王杨谅因不满其兄即位,遂于晋阳起兵反隋炀帝。张须陀又随并州道行军总管杨素平定叛乱,因功加开府。后多次率军平定各地的叛乱,威振东夏,被认为是隋朝柱石。公元616年,张须陀为瓦岗军所败,战死。
五:冉闵
以勇猛著称,民族英雄。350年称帝,国号魏,史称冉魏。352年冉闵突围不遂,为燕王慕容儁所执,斩于遏陉山。
六:史万岁
隋初,因大将军尔朱勣谋反被杀而受牵连,发配敦煌为戍卒。隋开皇三年,秦州,总管窦荣定击突厥,遂至辕门请自效。奉命与突厥单骑比武决胜负,驰斩其一勇士,使突厥军不敢再战而退。每行军作战,身先士卒,善抚部下,将士乐为效力。因其南征北战,屡建战功,遭杨素嫉妒诬陷,被隋文帝冤杀。
七:斛律明月
出身将门,斛律金之子。初任都督,善骑射,号称“落雕都督”。后拜大将军、太傅、右丞相、左丞相,封咸阳王。他骁勇善战,在与北周近20年的争战中,多次指挥作战,均获胜利。他治军严明,身先士卒,不营私利,为部下所敬重。
八:李广
勇武善射。早事萧詧,以敢勇闻。沌口之役,先登力战。及华皎军败,为吴明彻所擒。李广言辞不屈,遂被害。要说李广有谋,那也是在射箭方面,其他还是算了。
九:李存孝
唐末至五代著名的猛将,武艺天下无双,勇力绝人。史书记载“骁勇冠绝,常将骑为先锋,未尝挫败。是十三太保中最出名的一个。古人言“王不过霸,将不过李!”
十:关羽: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襄樊,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曾想迁都以避其锐。后曹操派徐晃前来增援,东吴吕蒙又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又称美髯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
5. 有哪些改变了历史但却没有留下名字的小人物?
历史就是一条大河,能被史书和人民群众记住的往往都是大浪头、大石头和河里大鱼大虾大螃蟹大王八伍的,随波逐流的泥沙很少被关注到。
但是没有这些泥沙,大石头立足不稳、大浪头拍不起来、大鱼大虾大王八的也就没有隐身之处和食物来源。历史是英雄书写的,但是更应该记住小人物们。
看了一些史书之后,觉得我这个观点正确无比,随便举一些例子吧。
比如,卖牛车给老子——也就是生下来就八十岁的那个李耳的人,史载老子看到天下要大变化了,“见周之衰”,就骑着一头青牛一路向西,要出关。然后被守关的长官喜拦住了,不得不留下了写了五千个字,就是《道德经》。
试想,作为被孔子赞誉为龙一般的人物,作为做过国家图书馆馆长的部级干部,能自己去养牛吗?这牛肯定是从百姓手里买来的。所以,卖牛这人对历史尤其是道家学说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当然,牛也很重要,后来到家传说关尹喜和牛都成了仙,不知道卖牛的后来得道没有?
还有两个乞丐,朱元璋早年逃荒,在半路上饿的半死,被两个乞丐救下在一个破庙里,然后把一锅新熬的粥给他全部吃掉了,自觉神清气爽,从此开始了踏平大元的漫漫征程,开创了对后世影视文学有着重要意义的三百年大明王朝!
那么,当初救他的两个乞丐是谁,史书是没有记载的。这事儿也没留下记载,只有相声表演艺术家刘宝瑞先生在考证相声《珍珠翡翠白玉汤》里面做了一些记载,遗憾啊。
6. 秦国一统到三国时代经历多少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 6国.公元前207年,秦国灭亡于秦末农民战争。公元220年~280年为三国时期.所以应该相差430年左右
秦到三国之间的历史
秦始皇传位于秦二世,被楚霸王所灭然后就是楚汉相争,刘邦得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建国称帝经过惠帝、吕后、文帝、景帝等朝休养生息至汉武帝开始开启大汉帝国盛世,直至元帝开始衰落到了,哀帝被王莽篡汉公元9年1月10日王莽建国号新,后来刘秀《汉光武帝》推翻王莽建立东汉,直至桓灵二帝衰败。到了所谓弘农怀王刘辨被董卓所杀以后,就只有最后一个被曹操用来以令诸侯的天子汉献帝刘协了刘协是汉朝的最后一个皇帝。
后来被曹操的儿子曹丕所废(公元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建魏,东汉灭亡。
此后刘备、孙权先后称帝做王,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263年,蜀汉被曹魏所灭,三国时期结束
7. 周勃为什么没有代汉自立?
周勃在平定吕氏一族中是出了大力气的,事后他也被封为右丞相,都说周勃干掉吕氏一族后可以大权独揽,甚至像司马懿那样篡权,代汉自立,可现在根本做不到,周勃的权力比司马懿差太远了,他做不到代汉而立,如果他做了立刻没命,根本做不到的事为什么去做呢!
周勃清除吕氏一族也不是周勃一个人干的,带头的是周勃和陈平,谋划的是整个功勋集团。由于吕雉信任自己的娘家人,导致吕氏一族权倾朝野,以前跟刘邦打天下的功臣被排挤到了一边,被冷落了权力的蛋糕。吕雉一死,剩下的吕氏族人都是太渣了,功勋集团为了抢回权力,就由周勃陈平带头,大家商量策划了这次政变,说白了周勃就是冲锋陷阵的,陈平是出谋划策的,大家背后支持,政变相当成功,干掉吕氏一族,大家重新分到了权力。周勃成了右丞相,陈平成了左丞相,其他人也奖赏做了官。这时的周勃走到了人生巅峰,可比司马懿差远了,魏国后期,司马懿已经独揽军政事务,权力第一人,你周勃只是个右丞相而已,你根本做不到大权独揽,别说你周勃斗不过其他人了,精于阴谋算计的陈平一旦发现你周勃有企图,随时玩死你周勃呢,玩智商你斗不过陈平,权力你更是远比不上司马懿,你周勃凭什么资格代汉自立呢,不要命傻瓜才会做,毕竟当时的环境,周勃根本没有实力代汉自立,凭一个右丞相差太远了!
关键被大家拥立的汉文帝刘恒可不是一般人啊,是有心机的大人,而司马懿面对的魏国君主是小孩,智商手段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你周勃玩不过刘恒啊!刘恒做了皇帝后,可就是防着周勃陈平一手呢,既要用周勃也防范周勃。后来刘恒就整周勃,周勃知道了危险,也明白逃不过,就交出财产,退休回家算了。可是退休了,刘恒也没放过周勃,有人告诉刘恒周勃谋反,这当然是瞎说的,可刘恒没放过周勃,把他下狱了,还是薄太后出面求情,周勃才被放了出来,最后得以善终,所以周勃连活着都困难,还想代汉自立,纯粹白日做梦呢!刘邦都说周勃重厚轻文,说白了周勃这个人重道义,可说到文化和搞阴谋算计就差远了,跟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智商相差太远了,当权臣那可是需要高智商的,周勃实在不行啊,当个忠臣就很好,当个逆臣太为难周勃了!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