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偃怎么死的(战国七雄之一赵国为何亡在一个妓女手上)
资讯
2024-01-22
356
1. 赵偃怎么死的,战国七雄之一赵国为何亡在一个妓女手上?
这个说法略显夸张。所谓亡国妓女是指赵王迁的生母,史称“赵悼倡后”。此人以“倡人”身份成了王后,并让自己的儿子取代太子,成功上位。被谥为“赵幽缪王”的赵迁,生性辟淫,品行不端,且好信谗言,结果听信奸贼郭开的挑拨,罔杀李牧,导致赵国被灭。
“倡人”赵悼倡后赵悼倡后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姓名,“倡”通“娼”,这女人的职业大家明白了吧。不过,古代的“倡”是一个很宽泛的职业,主要是指歌女和舞女,跟现代有所区别。也就是说,赵悼倡后是舞女出身,跟大名鼎鼎的卫子夫一样。
后来她嫁给了赵国宗室,没多久,享受不起艳福的丈夫“跑路”了,她成了寡妇。登徒子赵悼襄王不知道什么机缘,见过倡后,一下子被她的美色迷住了,说什么都要娶回王宫。
李牧就劝赵悼襄王,这个女人出身倡人,又嫁过人,你就不怕她给你生个小野种,玷污了王室血脉?甚至有倾覆王室的危险!
赵悼襄王都迷昏头了,哪里听得进李牧的废话,毅然决然地将寡妇娶入宫中。果然此女给赵悼襄王生了一个儿子,取名迁,至于纯正不纯正,史书没说。
赵悼倡后的劣迹关于赵悼倡后亡国的说法,其实大都是标题党唬人的手段,说实话,她还没那么大能量。不过,此女品行不端,坏事确实没少做。西汉经学家刘向说她:“贪叨无足,隳废后适,执诈不悫,淫乱春平,穷意所欲,受赂亡赵,身死灭国。”
赵悼倡后背负骂名,最主要的是受累于她的儿子,亡国之君赵迁。赵迁本没资格太子,倒不是因为血统存疑,而是赵悼襄王早就立了嫡子赵嘉为太子。赵悼倡后以她的狐媚,说通了赵悼襄王,废了赵嘉,改立赵迁为太子。
赵迁被立为太子后,赵悼襄王给他找了一个好老师——郭开,一个早就投靠了秦国的奸细,品行比下水道还要臭的家伙。赵悼倡后跟郭开是否存在勾结,史书没写,如果有也不意外,毕竟改立太子,如果没有大臣的支持,单凭枕边风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那么,郭开陷害李牧,有没有赵悼倡后参与呢?很难说,按理来说不会。郭开投靠秦国,赵悼倡后不可能也投靠秦国,没有理由故意陷害李牧,所以故意勾结陷害可能性不大。也没法否定,毕竟李牧当年反对她入宫,结下过梁子,报私仇的可能性也存在。
赵悼倡后还干了一件事,与宗室春平君私通。这个春平君的身份,史书记载不清,据考证,此人曾经做过很短时间的国相。他俩混在一起,都做过什么恶事,不见记载。
此外,赵悼倡后还有纳贿的行为。
赵国灭亡倡后顶罪个人私生活不检点不值一提,纳贿交代不清,陷害李牧没有明确记载,勾结郭开也是传言。唯一可以坐实的是,废了太子赵嘉,让自己的儿子赵迁顶替。
不过,这件事哪是赵悼倡后能决定的事?拍板人赵悼襄王,假如他不动废立太子之心,倡后再大的能耐,恐怕连提都不敢提。
亡国之君赵迁,如何变成一个“辟淫”、“素无行”、“信馋”的无德无能之辈?主要是因为好老师郭开的谆谆教导。《史记》记载:“迁素不好学,郭开又导以声色狗马之事,二人相得甚欢。”
有这样一位老师,再好的良种树苗,都只能长成歪脖树!祸根是谁?还是赵悼襄王!
郭开这个奸细,在赵悼襄王眼皮底下祸乱朝政多年,曾经计陷害廉颇,赵悼襄王不能识别,还对他宠信有加。冠绝战国的名将廉颇和李牧,本是上天赐给赵国的擎天博玉柱,竟然被一个“伐木工”郭开砍光了,赵悼襄王罪责难逃。
所以,要说赵国灭亡的罪魁祸首,就是赵悼襄王,把责任推给一个女人,不厚道!
2. 我为王人物结局?
赵恒自杀明志,灵子郁郁而终。季嬴痛失爱女,小赵痛失至亲。但小赵其实有点咎由自取,既然一开始要立赵恒了,就要坚定不移的维护太子地位。但他因为对赵偃的溺爱而听之任之。所以给了南子可趁之机。
小赵的内心其实还是多疑的。南子懂他所以能利用他。这就让我想起历史上的汉武帝,因为江充的诬陷而冤杀太子和两个太孙。逼死皇后。最后真相大白,只能无可奈何的建思子归来台。有像琅琊榜里,梁帝猜忌萧景禹而赐死,逼死宸妃一样。
帝王都是无情的。或许在登上那个位置就已经抛弃感情和理智做一个孤家寡人。
小赵又有点像李渊,想保住两个儿子,但最终却终究要死一个。南子有错吗?其实她也不过是想让自己儿子称帝,想自己独占小赵,一个个误会酿成了最终的悲剧,小赵自负引起的悲剧春秋我为王,这王的代价太大。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3. 春秋我为王南子结局?
赵恒自杀明志,灵子郁郁而终。季嬴痛失爱女,小赵痛失至亲。但小赵其实有点咎由自取,既然一开始要立赵恒了,就要坚定不移的维护太子地位。但他因为对赵偃的溺爱而听之任之。所以给了南子可趁之机。
小赵的内心其实还是多疑的。南子懂他所以能利用他。这就让我想起历史上的汉武帝,因为江充的诬陷而冤杀太子和两个太孙。逼死皇后。最后真相大白,只能无可奈何的建思子归来台。
有像琅琊榜里,梁帝猜忌萧景禹而赐死,逼死宸妃一样。
帝王都是无情的。或许在登上那个位置就已经抛弃感情和理智做一个孤家寡人。
小赵又有点像李渊,想保住两个儿子,但最终却终究要死一个。南子有错吗?其实她也不过是想让自己儿子称帝,想自己独占小赵,一个个误会酿成了最终的悲剧,小赵自负引起的悲剧春秋我为王,这王的代价太大。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4. 什么原因让赵国在战国七雄中成为最能跟秦国硬刚的国家?
赵国,为什么这么刚,因为这是与生俱来的,刻在骨子里的东西。
一、赵人的性格
赵国的王族,和秦国的王族一样,不仅同属嬴姓,也同属于大廉系的,只是在蜚蠊这一代才分道扬镳。大廉一系,在商朝末年的站队中,成为失败者一方,惨遭压迫。赵氏一支和非子一支,依然能够从底层发家,先后获封,再则开国,并成为战国七雄里的两家。
长平之战从两国的发展过程就可见,骨子里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从不缺少。
战国开启的标志性事件,就是田氏代齐,三家分晋。
齐国田氏,取代吕氏,经过了长期而复杂的反复斗争。有和平演变,也有武装斗争,有时隐蔽,有时公开。从齐桓公十四年(公元前672年)田完至齐到公元前386年田和列为诸侯,经历了286年之久。
而韩、赵、魏,三家分晋呢?
战国七雄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
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前后相减,不过170年)
晋国六卿势力地图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前后不过230年)
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前后,也不超过田氏代齐时间长)
不同于韩国、魏国,两国的王室,原本就是晋国同为姬姓的亲属。赵氏历经二十余代,传至赵简子赵鞅、赵襄子赵毋恤。赵鞅打破了晋国六卿的格局,赵毋恤力战智、韩、魏的围攻,简襄之烈确立了赵国版图。可以说是从刀山火海中斗争中崛起的。
赵氏何况,其中间还发生了下宫之难,赵氏遭逢劫难。
赵武的母亲、赵朔的遗孀庄姬,庄姬与赵朔的叔叔赵婴私通,赵婴被赵同、赵括驱逐到了齐国。
赵氏孤儿前583年,下宫之难,赵庄姬、栾氏(栾书)、郤氏(郤锜)诬陷赵同、赵括谋反,一起被害。韩厥为了报答赵衰之恩,向晋景公推荐赵庄姬与赵朔的儿子赵武承袭赵氏家族。赵武励精图治,成为中兴的先辈。
二、胡服骑射
由于受到与中山之战失败的耻辱,赵武灵王在信宫(今邢台)大朝五日,发布胡服骑射的国策,进行彻底的军事改革。
赵武灵王在全国开始了影响深远的“胡服骑射”,全国士兵改变传统的宽大战服改为紧小为特征的胡服,改变传统的步兵为主体的军队结构改为骑兵和弓弩兵为主体的军队构成。赵国,因此弥合了国内的民族矛盾,加强了北方领土的统治掌控力度,建立起强大的骑兵。
胡服骑射赵国因此,军队战力大为增强。
在东北方向,攻灭了中山国,在西北方向击败了林胡、楼烦。在北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今呼和浩特托克托县)、雁门(今山西忻州市代县)、代(今河北蔚县)三郡,并从今天的河北张家口到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五原县修筑“赵长城”。
赵国地图三、名将辈出
秦国有白起、司马错、樗里疾、蒙骜等人,而赵国同样名将辈出,廉颇、李牧,他们不仅是名将,而且还都是嬴姓。赵国的宗室之中,也不缺少善战之人。
廉颇像赵国君臣睦、将相和。肥义、楼缓、虞卿、乐毅、田单、赵奢、蔺相如等良相名将辈出。
将相和睦赵国民风剽悍、崇尚气力,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又得兵法之教,故迅速成为战国中后期的北方军事强国。
赵国的百姓,实行的是全民皆兵,举国能战。
精锐骑兵长平之战,赵国元气大伤,但是秦国付出的代价同样很大。秦军俘虏赵军近40万人,己方伤亡也是过半。
随后的邯郸之战,即便是被打到国都城下,赵国依然在坚守。
邯郸被围将近四个月,城内兵员损耗和粮食供给已显危机,人心在冬季更显得脆弱。邯郸城内,天寒地冻,伤员遍城,但士兵依旧士气高昂。
邯郸城平原君赵胜将府内积粮存衣,散布赵民,并令其家人抢救伤员,大将军廉颇带甲上城亲自督战,平原君亦往之。赵兵多弱,廉颇命弱者立城,强者于城内休养,逢战而轮换,又命善射者集而射秦。期间赵之精锐常出城,多有不回,但秦亦伤亡惨重。最后,秦军不得不退军。
虽然,长平之战、邯郸之战后,赵国实力及其地位一落千丈。
但是,廉颇凭借着赵人勇武的性格,于赵孝成王十五年破燕军;十六年围燕都;二十一年取魏繁阳。(其后因事逃奔魏,后转至楚为将,率军作战。因楚兵不如赵兵,战不得志,寿春抑郁而终。)在临死前仍在思报赵国。
庞煖在廉颇出走后,面对秦国、燕国的进攻毅然挑起了赵国的大梁。
庞煖赵悼襄王三年,燕犯赵,庞煖率军抵。于常山东垣战燕军。
此战,赵兵多用强弓劲弩,其伤亡甚重。
燕军皆不利。后撤,遇李牧。又撤,遇庞煖。大败。
此战死燕兵二万余人,其余的奔溃或投降了赵军。
李牧其后,与李牧合兵下燕,武遂、方城。赵王赞其曰:“将军武勇,廉颇还赵”。
赵悼襄王四年,庞煖统率赵、楚、魏、燕之锐师五十万攻秦。
赵悼襄王六年,秦长安君及大将军蒙骜率军十万攻赵,庞煖领军十万御之,杀秦军三万,射杀蒙骜。
赵国顿时国威大震。
5. 嬴政为什么杀甘罗?
其实于秦国甘罗是有功的,很多人认为嬴政杀甘罗是为燕太子丹的原因泄私愤,其实你仔细分析一下,会发现并不只是那么简单。
甘罗出使赵国,兵不血刃为秦国赚回了五座城池,而后赵夺了燕国的城池又分了一部分给秦国。这看似天大的功劳,其实是买了燕国得来的好处。
仔细分析一下,当时是燕国和秦国沟通好了要一起攻打赵国。赵国同时对两国肯定抵挡不住。但是当时赵国国力并没开始下滑,打一个燕国肯定是绰绰有余。用五座城池减少一个强敌确实是非常划算的,避免了被灭国,丢掉的还能从燕国身上找补回来。
所以并不是甘罗纵横之术如何了得,而是你换任何一个人去,都可以达到这个效果。甘罗只是去白捡个功劳渡层金。
同时甘罗这个功劳可是让嬴政在太子丹这个最好的朋友面前背了个背信弃义的锅。很多人认为就是因为这个,嬴政会才对甘罗痛下杀手。
嬴政在遇到太子丹就说过,自己要一统天下。儿时对太子丹说的:为秦王永不攻打燕国。要太子丹当做一句戏言。那说明嬴政并不是特别在乎这个自己背着什么样的名声。而正真让甘罗死的是下面,甘罗自己说的话。
甘罗说自己做的,都是按照相邦的意思行事,相邦还要封甘罗为上卿。
嬴政这一看那还得了。这些事人做事都是为了丞相做,官都是丞相来封。自己感觉就是个吉祥物了。封官本来是王上的权利,现在丞相自己就可以封,那以后这群人是感谢大王还感谢丞相。嬴政在这里发现相权已经在越过王权。
赢政是想杀吕不韦,但是他知道还没到杀吕不韦的时候,所以他就把甘罗杀了以后,立马召见吕不韦,来提醒提醒吕不韦。我觉得这才是赢政要杀甘罗的正真原因!
6. 如果赵王由公子嘉继位?
开门见山的说,无论赵王由谁继承,六国都不可能翻盘。当时秦国统一天下已经是大势所趋。这是一个无法逆转的趋势,不是六国出上一个、两个较为英明的国王就可以更改的,六国与秦国的差距不止在于人上,更在于制度上。
既然问题问到了公子嘉,那咱们也就聊一聊公子嘉。这是个在《史记》中都没有本传的人,他出现在两个地方,一个是《赵世家》
太史公曰:吾闻冯王孙曰:“赵王迁,其母倡也,嬖于悼襄王。悼襄王废适嘉而立迁。迁素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屈不缪哉!秦既虏迁,赵之亡大夫共立嘉为王,王代六岁,秦进兵破嘉,遂灭赵以为郡。另一处就是《秦始皇本纪》:
十九年,王翦、羌瘣尽定取赵地东阳,得赵王。引兵欲攻燕,屯中山。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阬之。秦王还,从太原、上郡归。始皇帝母太后崩。赵公子嘉率其宗数百人之代,自立为代王,东与燕合兵,军上谷。大饥。二十五年,大兴兵,使王贲将,攻燕辽东,得燕王喜。还攻代,虏代王嘉。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五月,天下大酺。从这两处的记载中,我并没有看到公子嘉有何特殊之处,没有发现他的能力有明显的突出。
秦始皇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虽然离不开王翦这种百战名将,但他所依靠的绝不是一个、两个将军。当时即便赵王是公子嘉,不杀李牧,赵国就能抵挡住秦国的进攻么?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打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这是《史记》中李牧的结局,如果就此来看的确李牧在抵抗秦国的作战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而在此之前李牧也击败过秦军。但就这么几次小规模的战役能改变战国末期的天下格局么?能彻底改变赵国的结果么?结果显然是不。
赵国的灭亡与秦国的统一早在长平之战中就已经埋下了伏笔,通史中对对长平之战所带来的影响有如下评价:
长平之战中,秦军前后共歼灭赵军45万人,从根本上削弱了当时关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赵国,也给其他关东诸侯国以极大的震慑。这场战争由于秦取得全胜,由其统一的形势已成不可逆转,从此急转直下。长平之役,标志着以列国林立、兼并战争频发为时代特征的战国一代行将终结,一个史无前例的中央集权大帝国即将临降。其实赵国的灭亡并非是因为杀李牧而引起的,李牧只是推迟赵国灭亡的一个个人因素,早在长平之战后赵国的有生力量就已经损失殆尽,即便后来的邯郸之战中秦国也遭遇了大败,但经历了商鞅变法后的秦国,人人都乐于当兵,希望当兵以获得功勋,其所蕴含的兵源绝非是赵国所能相比的。而且秦国在此之前就灭了巴蜀,相当于有了一个强大的粮食基地。这两点综合看来秦国当时所拥有的战争潜力是相当强大的。
在赵国灭亡之前,秦国已经灭亡了韩国,不仅灭亡了韩国,秦国经历了多年的对外夸张,逐步的蚕食赵国、魏国的领土,早在他们灭亡之前就已经无法组织出强有力的部队来与秦国抗衡。即便在小范围内,赵国可以取得一些胜利,但战争是一个全方位的比较,比的是综合国力,赵国的综合国力与秦国相差之大绝非公子嘉一个人就可以弥补的。而且赵国所处的地理环境,与秦国也不同,秦国有函谷关作为屏障即便失利也可以退守函谷关。可赵国缺少这种屏障(雁门关的存在与秦赵之间的战争关系不大)来固守。就是李牧不死,他所做的依旧只有防守,以赵国的力量无法组织有效的反击,即便能坚持的时间长久一些,可对局势又能有什么影响呢?
咱们回头看看公子嘉个人的作为。第一个在赵国灭亡的时候逃到了燕国,建立了代国,最后随着燕国一起灭亡了。这个作为看不到公子嘉的个人能力与贡献。另一个就是逃到燕国之后给燕国出主意杀公子丹,以缓和秦燕之间的矛盾。这个主意其实很愚蠢,秦燕之间的矛盾无法缓和,秦国想灭燕国根本不是因为公子丹策划的荆轲刺秦王。想保存燕国的唯一办法就是抵抗,联合齐楚与秦国抗争,在我看来以公子嘉的几次露面与表现,他也不过就是一个避战主义者,无论是从威望、能力根本不足以对秦国构成威胁。至于联合楚国,消灭王翦,这不是一个避战主义者能够完成的,因为即便是赵国与楚国毫无嫌隙的合作,这两个国家国力的综合也不足以对秦国构成威胁。秦国的统一不是一个人的能力就可以阻止的。
之所以有些人对公子嘉报以幻想,拿公子嘉做假设,其实不是因为公子嘉强,是因为他运气好,没和秦国面对面碰撞,给后人留了这么一个假设的空间。
7. 但为何会死于一个奸臣嘴下?
我认为李牧的悲剧也是历史上武将的悲剧,《孙子兵法》中的一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害死了诸多著名的将领,比如秦国的白起,西汉的韩信,南宋的岳飞等等。李牧也算是众多悲剧名将中的典型例子,我分析有三条原因。
一、手握兵权,不听上命,终引大祸李牧手握赵国北部边疆的重兵,且拥有雁门关和代郡的财政支配大权,全然是一个海外天子的翻版。
赵孝成王赵丹曾命令李牧对匈奴主动出击,李牧公然抗旨,依然我行我素,坚持自己的战术-敌进我退,按兵不动。抗旨乃是欺君之举,罪论当斩,赵丹还算宽容,只是把李牧撤职,但赵王心里肯定是非常恼怒的,就此生出猜忌之心。后来的一年多时间,赵国对战匈奴屡战屡败,伤亡惨重,赵王多次请李牧出山,李牧不仅不“谢主隆恩”,还将了赵王一军:“王必用臣,必如前,乃敢奉命。”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指为了应付瞬息万变的战场,可不是不听上命,李牧这样的将领必然招来猜忌,如果不是赵丹去世的早,也许就轮不到赵迁杀他了。
二、不通政治,未安圣心,单纯自负赵丹去世后,新君赵偃继位,李牧只知镇守边关,奋力杀敌,从来不知道花点小钱活动活动,相反后来进谗言的郭开摸透了赵偃的喜好,单凭巴结领导,投其所好,就混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其实只要李牧稍微低低头,弯弯腰,那还有什么郭开的立足之地。
赵迁继位时的赵国已经摇摇欲坠,李牧则凭一己之力歼灭十万秦军,赵迁激动的说:“李牧乃寡人白起也!”,并加封李牧为武安君,这么一来更加坚定了李牧的信心,也更不会去管政治手段那一套了。
▲郭开
离间表面看是小人的谗言,但终究还是让皇帝失去了信任感和控制力。李牧当时在赵国深得军队和百姓的爱戴,有着非常高的威望,甚至超过了赵迁。李牧不懂得去安圣心,单纯地认为对抗外敌就行了,殊不知赵国已经从内部垮掉了,李牧的不世战功也抵不过郭开的几句话。
如果李牧通晓政治,趁着手中权利整肃朝纲,清除奸佞,那他和赵国都会是不同的结局。
三、能力突出,功勋卓著,构成威胁李牧一生未尝败绩,立下不世之功,尤其在赵迁执政期间,权势达到了顶峰,在赵国的威望空前,“李牧死,赵国亡”足可说明李牧当时在赵国的地位。
赵迁身为一国之君,心中哪能不存猜忌。秦国的离间计正是看准了这一点,重金贿赂赵迁的宠臣郭开。郭开就是靠抓领导心思上的位,焉能不知赵迁对李牧的猜忌,进谗言也是说中了赵迁的痛处,所以才能几句话就让赵迁中计。
李牧这次就真的成了赵迁的白起,同是武安君的白起被赐死,而李牧也是遭到同样的“待遇”,又都是战神级别的大将,他两个的命运竟是如此的相似。
总结戎马一生、未尝败绩的李牧,不是死于浴血疆场,也不是死于敌人的刺杀,而是死在了自己的中军帐中。虽说是有奸臣当道,但我认为是李牧自己“杀死”自己的。
泱泱文脉承古今,不复繁华五千年!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
1. 赵偃怎么死的,战国七雄之一赵国为何亡在一个妓女手上?
这个说法略显夸张。所谓亡国妓女是指赵王迁的生母,史称“赵悼倡后”。此人以“倡人”身份成了王后,并让自己的儿子取代太子,成功上位。被谥为“赵幽缪王”的赵迁,生性辟淫,品行不端,且好信谗言,结果听信奸贼郭开的挑拨,罔杀李牧,导致赵国被灭。
“倡人”赵悼倡后赵悼倡后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姓名,“倡”通“娼”,这女人的职业大家明白了吧。不过,古代的“倡”是一个很宽泛的职业,主要是指歌女和舞女,跟现代有所区别。也就是说,赵悼倡后是舞女出身,跟大名鼎鼎的卫子夫一样。
后来她嫁给了赵国宗室,没多久,享受不起艳福的丈夫“跑路”了,她成了寡妇。登徒子赵悼襄王不知道什么机缘,见过倡后,一下子被她的美色迷住了,说什么都要娶回王宫。
李牧就劝赵悼襄王,这个女人出身倡人,又嫁过人,你就不怕她给你生个小野种,玷污了王室血脉?甚至有倾覆王室的危险!
赵悼襄王都迷昏头了,哪里听得进李牧的废话,毅然决然地将寡妇娶入宫中。果然此女给赵悼襄王生了一个儿子,取名迁,至于纯正不纯正,史书没说。
赵悼倡后的劣迹关于赵悼倡后亡国的说法,其实大都是标题党唬人的手段,说实话,她还没那么大能量。不过,此女品行不端,坏事确实没少做。西汉经学家刘向说她:“贪叨无足,隳废后适,执诈不悫,淫乱春平,穷意所欲,受赂亡赵,身死灭国。”
赵悼倡后背负骂名,最主要的是受累于她的儿子,亡国之君赵迁。赵迁本没资格太子,倒不是因为血统存疑,而是赵悼襄王早就立了嫡子赵嘉为太子。赵悼倡后以她的狐媚,说通了赵悼襄王,废了赵嘉,改立赵迁为太子。
赵迁被立为太子后,赵悼襄王给他找了一个好老师——郭开,一个早就投靠了秦国的奸细,品行比下水道还要臭的家伙。赵悼倡后跟郭开是否存在勾结,史书没写,如果有也不意外,毕竟改立太子,如果没有大臣的支持,单凭枕边风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那么,郭开陷害李牧,有没有赵悼倡后参与呢?很难说,按理来说不会。郭开投靠秦国,赵悼倡后不可能也投靠秦国,没有理由故意陷害李牧,所以故意勾结陷害可能性不大。也没法否定,毕竟李牧当年反对她入宫,结下过梁子,报私仇的可能性也存在。
赵悼倡后还干了一件事,与宗室春平君私通。这个春平君的身份,史书记载不清,据考证,此人曾经做过很短时间的国相。他俩混在一起,都做过什么恶事,不见记载。
此外,赵悼倡后还有纳贿的行为。
赵国灭亡倡后顶罪个人私生活不检点不值一提,纳贿交代不清,陷害李牧没有明确记载,勾结郭开也是传言。唯一可以坐实的是,废了太子赵嘉,让自己的儿子赵迁顶替。
不过,这件事哪是赵悼倡后能决定的事?拍板人赵悼襄王,假如他不动废立太子之心,倡后再大的能耐,恐怕连提都不敢提。
亡国之君赵迁,如何变成一个“辟淫”、“素无行”、“信馋”的无德无能之辈?主要是因为好老师郭开的谆谆教导。《史记》记载:“迁素不好学,郭开又导以声色狗马之事,二人相得甚欢。”
有这样一位老师,再好的良种树苗,都只能长成歪脖树!祸根是谁?还是赵悼襄王!
郭开这个奸细,在赵悼襄王眼皮底下祸乱朝政多年,曾经计陷害廉颇,赵悼襄王不能识别,还对他宠信有加。冠绝战国的名将廉颇和李牧,本是上天赐给赵国的擎天博玉柱,竟然被一个“伐木工”郭开砍光了,赵悼襄王罪责难逃。
所以,要说赵国灭亡的罪魁祸首,就是赵悼襄王,把责任推给一个女人,不厚道!
2. 我为王人物结局?
赵恒自杀明志,灵子郁郁而终。季嬴痛失爱女,小赵痛失至亲。但小赵其实有点咎由自取,既然一开始要立赵恒了,就要坚定不移的维护太子地位。但他因为对赵偃的溺爱而听之任之。所以给了南子可趁之机。
小赵的内心其实还是多疑的。南子懂他所以能利用他。这就让我想起历史上的汉武帝,因为江充的诬陷而冤杀太子和两个太孙。逼死皇后。最后真相大白,只能无可奈何的建思子归来台。有像琅琊榜里,梁帝猜忌萧景禹而赐死,逼死宸妃一样。
帝王都是无情的。或许在登上那个位置就已经抛弃感情和理智做一个孤家寡人。
小赵又有点像李渊,想保住两个儿子,但最终却终究要死一个。南子有错吗?其实她也不过是想让自己儿子称帝,想自己独占小赵,一个个误会酿成了最终的悲剧,小赵自负引起的悲剧春秋我为王,这王的代价太大。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3. 春秋我为王南子结局?
赵恒自杀明志,灵子郁郁而终。季嬴痛失爱女,小赵痛失至亲。但小赵其实有点咎由自取,既然一开始要立赵恒了,就要坚定不移的维护太子地位。但他因为对赵偃的溺爱而听之任之。所以给了南子可趁之机。
小赵的内心其实还是多疑的。南子懂他所以能利用他。这就让我想起历史上的汉武帝,因为江充的诬陷而冤杀太子和两个太孙。逼死皇后。最后真相大白,只能无可奈何的建思子归来台。
有像琅琊榜里,梁帝猜忌萧景禹而赐死,逼死宸妃一样。
帝王都是无情的。或许在登上那个位置就已经抛弃感情和理智做一个孤家寡人。
小赵又有点像李渊,想保住两个儿子,但最终却终究要死一个。南子有错吗?其实她也不过是想让自己儿子称帝,想自己独占小赵,一个个误会酿成了最终的悲剧,小赵自负引起的悲剧春秋我为王,这王的代价太大。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4. 什么原因让赵国在战国七雄中成为最能跟秦国硬刚的国家?
赵国,为什么这么刚,因为这是与生俱来的,刻在骨子里的东西。
一、赵人的性格
赵国的王族,和秦国的王族一样,不仅同属嬴姓,也同属于大廉系的,只是在蜚蠊这一代才分道扬镳。大廉一系,在商朝末年的站队中,成为失败者一方,惨遭压迫。赵氏一支和非子一支,依然能够从底层发家,先后获封,再则开国,并成为战国七雄里的两家。
长平之战从两国的发展过程就可见,骨子里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从不缺少。
战国开启的标志性事件,就是田氏代齐,三家分晋。
齐国田氏,取代吕氏,经过了长期而复杂的反复斗争。有和平演变,也有武装斗争,有时隐蔽,有时公开。从齐桓公十四年(公元前672年)田完至齐到公元前386年田和列为诸侯,经历了286年之久。
而韩、赵、魏,三家分晋呢?
战国七雄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
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前后相减,不过170年)
晋国六卿势力地图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前后不过230年)
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前后,也不超过田氏代齐时间长)
不同于韩国、魏国,两国的王室,原本就是晋国同为姬姓的亲属。赵氏历经二十余代,传至赵简子赵鞅、赵襄子赵毋恤。赵鞅打破了晋国六卿的格局,赵毋恤力战智、韩、魏的围攻,简襄之烈确立了赵国版图。可以说是从刀山火海中斗争中崛起的。
赵氏何况,其中间还发生了下宫之难,赵氏遭逢劫难。
赵武的母亲、赵朔的遗孀庄姬,庄姬与赵朔的叔叔赵婴私通,赵婴被赵同、赵括驱逐到了齐国。
赵氏孤儿前583年,下宫之难,赵庄姬、栾氏(栾书)、郤氏(郤锜)诬陷赵同、赵括谋反,一起被害。韩厥为了报答赵衰之恩,向晋景公推荐赵庄姬与赵朔的儿子赵武承袭赵氏家族。赵武励精图治,成为中兴的先辈。
二、胡服骑射
由于受到与中山之战失败的耻辱,赵武灵王在信宫(今邢台)大朝五日,发布胡服骑射的国策,进行彻底的军事改革。
赵武灵王在全国开始了影响深远的“胡服骑射”,全国士兵改变传统的宽大战服改为紧小为特征的胡服,改变传统的步兵为主体的军队结构改为骑兵和弓弩兵为主体的军队构成。赵国,因此弥合了国内的民族矛盾,加强了北方领土的统治掌控力度,建立起强大的骑兵。
胡服骑射赵国因此,军队战力大为增强。
在东北方向,攻灭了中山国,在西北方向击败了林胡、楼烦。在北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今呼和浩特托克托县)、雁门(今山西忻州市代县)、代(今河北蔚县)三郡,并从今天的河北张家口到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五原县修筑“赵长城”。
赵国地图三、名将辈出
秦国有白起、司马错、樗里疾、蒙骜等人,而赵国同样名将辈出,廉颇、李牧,他们不仅是名将,而且还都是嬴姓。赵国的宗室之中,也不缺少善战之人。
廉颇像赵国君臣睦、将相和。肥义、楼缓、虞卿、乐毅、田单、赵奢、蔺相如等良相名将辈出。
将相和睦赵国民风剽悍、崇尚气力,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又得兵法之教,故迅速成为战国中后期的北方军事强国。
赵国的百姓,实行的是全民皆兵,举国能战。
精锐骑兵长平之战,赵国元气大伤,但是秦国付出的代价同样很大。秦军俘虏赵军近40万人,己方伤亡也是过半。
随后的邯郸之战,即便是被打到国都城下,赵国依然在坚守。
邯郸被围将近四个月,城内兵员损耗和粮食供给已显危机,人心在冬季更显得脆弱。邯郸城内,天寒地冻,伤员遍城,但士兵依旧士气高昂。
邯郸城平原君赵胜将府内积粮存衣,散布赵民,并令其家人抢救伤员,大将军廉颇带甲上城亲自督战,平原君亦往之。赵兵多弱,廉颇命弱者立城,强者于城内休养,逢战而轮换,又命善射者集而射秦。期间赵之精锐常出城,多有不回,但秦亦伤亡惨重。最后,秦军不得不退军。
虽然,长平之战、邯郸之战后,赵国实力及其地位一落千丈。
但是,廉颇凭借着赵人勇武的性格,于赵孝成王十五年破燕军;十六年围燕都;二十一年取魏繁阳。(其后因事逃奔魏,后转至楚为将,率军作战。因楚兵不如赵兵,战不得志,寿春抑郁而终。)在临死前仍在思报赵国。
庞煖在廉颇出走后,面对秦国、燕国的进攻毅然挑起了赵国的大梁。
庞煖赵悼襄王三年,燕犯赵,庞煖率军抵。于常山东垣战燕军。
此战,赵兵多用强弓劲弩,其伤亡甚重。
燕军皆不利。后撤,遇李牧。又撤,遇庞煖。大败。
此战死燕兵二万余人,其余的奔溃或投降了赵军。
李牧其后,与李牧合兵下燕,武遂、方城。赵王赞其曰:“将军武勇,廉颇还赵”。
赵悼襄王四年,庞煖统率赵、楚、魏、燕之锐师五十万攻秦。
赵悼襄王六年,秦长安君及大将军蒙骜率军十万攻赵,庞煖领军十万御之,杀秦军三万,射杀蒙骜。
赵国顿时国威大震。
5. 嬴政为什么杀甘罗?
其实于秦国甘罗是有功的,很多人认为嬴政杀甘罗是为燕太子丹的原因泄私愤,其实你仔细分析一下,会发现并不只是那么简单。
甘罗出使赵国,兵不血刃为秦国赚回了五座城池,而后赵夺了燕国的城池又分了一部分给秦国。这看似天大的功劳,其实是买了燕国得来的好处。
仔细分析一下,当时是燕国和秦国沟通好了要一起攻打赵国。赵国同时对两国肯定抵挡不住。但是当时赵国国力并没开始下滑,打一个燕国肯定是绰绰有余。用五座城池减少一个强敌确实是非常划算的,避免了被灭国,丢掉的还能从燕国身上找补回来。
所以并不是甘罗纵横之术如何了得,而是你换任何一个人去,都可以达到这个效果。甘罗只是去白捡个功劳渡层金。
同时甘罗这个功劳可是让嬴政在太子丹这个最好的朋友面前背了个背信弃义的锅。很多人认为就是因为这个,嬴政会才对甘罗痛下杀手。
嬴政在遇到太子丹就说过,自己要一统天下。儿时对太子丹说的:为秦王永不攻打燕国。要太子丹当做一句戏言。那说明嬴政并不是特别在乎这个自己背着什么样的名声。而正真让甘罗死的是下面,甘罗自己说的话。
甘罗说自己做的,都是按照相邦的意思行事,相邦还要封甘罗为上卿。
嬴政这一看那还得了。这些事人做事都是为了丞相做,官都是丞相来封。自己感觉就是个吉祥物了。封官本来是王上的权利,现在丞相自己就可以封,那以后这群人是感谢大王还感谢丞相。嬴政在这里发现相权已经在越过王权。
赢政是想杀吕不韦,但是他知道还没到杀吕不韦的时候,所以他就把甘罗杀了以后,立马召见吕不韦,来提醒提醒吕不韦。我觉得这才是赢政要杀甘罗的正真原因!
6. 如果赵王由公子嘉继位?
开门见山的说,无论赵王由谁继承,六国都不可能翻盘。当时秦国统一天下已经是大势所趋。这是一个无法逆转的趋势,不是六国出上一个、两个较为英明的国王就可以更改的,六国与秦国的差距不止在于人上,更在于制度上。
既然问题问到了公子嘉,那咱们也就聊一聊公子嘉。这是个在《史记》中都没有本传的人,他出现在两个地方,一个是《赵世家》
太史公曰:吾闻冯王孙曰:“赵王迁,其母倡也,嬖于悼襄王。悼襄王废适嘉而立迁。迁素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屈不缪哉!秦既虏迁,赵之亡大夫共立嘉为王,王代六岁,秦进兵破嘉,遂灭赵以为郡。另一处就是《秦始皇本纪》:
十九年,王翦、羌瘣尽定取赵地东阳,得赵王。引兵欲攻燕,屯中山。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阬之。秦王还,从太原、上郡归。始皇帝母太后崩。赵公子嘉率其宗数百人之代,自立为代王,东与燕合兵,军上谷。大饥。二十五年,大兴兵,使王贲将,攻燕辽东,得燕王喜。还攻代,虏代王嘉。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五月,天下大酺。从这两处的记载中,我并没有看到公子嘉有何特殊之处,没有发现他的能力有明显的突出。
秦始皇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虽然离不开王翦这种百战名将,但他所依靠的绝不是一个、两个将军。当时即便赵王是公子嘉,不杀李牧,赵国就能抵挡住秦国的进攻么?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打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这是《史记》中李牧的结局,如果就此来看的确李牧在抵抗秦国的作战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而在此之前李牧也击败过秦军。但就这么几次小规模的战役能改变战国末期的天下格局么?能彻底改变赵国的结果么?结果显然是不。
赵国的灭亡与秦国的统一早在长平之战中就已经埋下了伏笔,通史中对对长平之战所带来的影响有如下评价:
长平之战中,秦军前后共歼灭赵军45万人,从根本上削弱了当时关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赵国,也给其他关东诸侯国以极大的震慑。这场战争由于秦取得全胜,由其统一的形势已成不可逆转,从此急转直下。长平之役,标志着以列国林立、兼并战争频发为时代特征的战国一代行将终结,一个史无前例的中央集权大帝国即将临降。其实赵国的灭亡并非是因为杀李牧而引起的,李牧只是推迟赵国灭亡的一个个人因素,早在长平之战后赵国的有生力量就已经损失殆尽,即便后来的邯郸之战中秦国也遭遇了大败,但经历了商鞅变法后的秦国,人人都乐于当兵,希望当兵以获得功勋,其所蕴含的兵源绝非是赵国所能相比的。而且秦国在此之前就灭了巴蜀,相当于有了一个强大的粮食基地。这两点综合看来秦国当时所拥有的战争潜力是相当强大的。
在赵国灭亡之前,秦国已经灭亡了韩国,不仅灭亡了韩国,秦国经历了多年的对外夸张,逐步的蚕食赵国、魏国的领土,早在他们灭亡之前就已经无法组织出强有力的部队来与秦国抗衡。即便在小范围内,赵国可以取得一些胜利,但战争是一个全方位的比较,比的是综合国力,赵国的综合国力与秦国相差之大绝非公子嘉一个人就可以弥补的。而且赵国所处的地理环境,与秦国也不同,秦国有函谷关作为屏障即便失利也可以退守函谷关。可赵国缺少这种屏障(雁门关的存在与秦赵之间的战争关系不大)来固守。就是李牧不死,他所做的依旧只有防守,以赵国的力量无法组织有效的反击,即便能坚持的时间长久一些,可对局势又能有什么影响呢?
咱们回头看看公子嘉个人的作为。第一个在赵国灭亡的时候逃到了燕国,建立了代国,最后随着燕国一起灭亡了。这个作为看不到公子嘉的个人能力与贡献。另一个就是逃到燕国之后给燕国出主意杀公子丹,以缓和秦燕之间的矛盾。这个主意其实很愚蠢,秦燕之间的矛盾无法缓和,秦国想灭燕国根本不是因为公子丹策划的荆轲刺秦王。想保存燕国的唯一办法就是抵抗,联合齐楚与秦国抗争,在我看来以公子嘉的几次露面与表现,他也不过就是一个避战主义者,无论是从威望、能力根本不足以对秦国构成威胁。至于联合楚国,消灭王翦,这不是一个避战主义者能够完成的,因为即便是赵国与楚国毫无嫌隙的合作,这两个国家国力的综合也不足以对秦国构成威胁。秦国的统一不是一个人的能力就可以阻止的。
之所以有些人对公子嘉报以幻想,拿公子嘉做假设,其实不是因为公子嘉强,是因为他运气好,没和秦国面对面碰撞,给后人留了这么一个假设的空间。
7. 但为何会死于一个奸臣嘴下?
我认为李牧的悲剧也是历史上武将的悲剧,《孙子兵法》中的一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害死了诸多著名的将领,比如秦国的白起,西汉的韩信,南宋的岳飞等等。李牧也算是众多悲剧名将中的典型例子,我分析有三条原因。
一、手握兵权,不听上命,终引大祸李牧手握赵国北部边疆的重兵,且拥有雁门关和代郡的财政支配大权,全然是一个海外天子的翻版。
赵孝成王赵丹曾命令李牧对匈奴主动出击,李牧公然抗旨,依然我行我素,坚持自己的战术-敌进我退,按兵不动。抗旨乃是欺君之举,罪论当斩,赵丹还算宽容,只是把李牧撤职,但赵王心里肯定是非常恼怒的,就此生出猜忌之心。后来的一年多时间,赵国对战匈奴屡战屡败,伤亡惨重,赵王多次请李牧出山,李牧不仅不“谢主隆恩”,还将了赵王一军:“王必用臣,必如前,乃敢奉命。”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指为了应付瞬息万变的战场,可不是不听上命,李牧这样的将领必然招来猜忌,如果不是赵丹去世的早,也许就轮不到赵迁杀他了。
二、不通政治,未安圣心,单纯自负赵丹去世后,新君赵偃继位,李牧只知镇守边关,奋力杀敌,从来不知道花点小钱活动活动,相反后来进谗言的郭开摸透了赵偃的喜好,单凭巴结领导,投其所好,就混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其实只要李牧稍微低低头,弯弯腰,那还有什么郭开的立足之地。
赵迁继位时的赵国已经摇摇欲坠,李牧则凭一己之力歼灭十万秦军,赵迁激动的说:“李牧乃寡人白起也!”,并加封李牧为武安君,这么一来更加坚定了李牧的信心,也更不会去管政治手段那一套了。
▲郭开
离间表面看是小人的谗言,但终究还是让皇帝失去了信任感和控制力。李牧当时在赵国深得军队和百姓的爱戴,有着非常高的威望,甚至超过了赵迁。李牧不懂得去安圣心,单纯地认为对抗外敌就行了,殊不知赵国已经从内部垮掉了,李牧的不世战功也抵不过郭开的几句话。
如果李牧通晓政治,趁着手中权利整肃朝纲,清除奸佞,那他和赵国都会是不同的结局。
三、能力突出,功勋卓著,构成威胁李牧一生未尝败绩,立下不世之功,尤其在赵迁执政期间,权势达到了顶峰,在赵国的威望空前,“李牧死,赵国亡”足可说明李牧当时在赵国的地位。
赵迁身为一国之君,心中哪能不存猜忌。秦国的离间计正是看准了这一点,重金贿赂赵迁的宠臣郭开。郭开就是靠抓领导心思上的位,焉能不知赵迁对李牧的猜忌,进谗言也是说中了赵迁的痛处,所以才能几句话就让赵迁中计。
李牧这次就真的成了赵迁的白起,同是武安君的白起被赐死,而李牧也是遭到同样的“待遇”,又都是战神级别的大将,他两个的命运竟是如此的相似。
总结戎马一生、未尝败绩的李牧,不是死于浴血疆场,也不是死于敌人的刺杀,而是死在了自己的中军帐中。虽说是有奸臣当道,但我认为是李牧自己“杀死”自己的。
泱泱文脉承古今,不复繁华五千年!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